浅谈新形势下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
谢巧霞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文化馆
一、新形势下民族民间舞蹈创新的表现
(一)舞蹈内涵表达的多元
新形势下民族民间舞蹈常常以丰富的主题内容传达创作者的主题思想,舞蹈表现的内容扩充到事件、社会、生态环境,例如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的维吾尔族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该作品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群舞作品,将刀郎歌舞与山东鼓子秧歌巧妙融合。作品不仅展现了麦盖提地区的“刀郎木卡姆”民族风格,还表达出山东港口援助新疆麦盖提县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与新时代背景契合,民汉一家亲的主题也在作品中得到体现。这部作品是民族融合的艺术表现,是文化润疆的具体实践,更是党的关怀的生动演绎。
(二)舞台视觉呈现的丰富
现今的民族民间舞蹈在自身的服化道塑造上有较大的提升,再加上声光电等舞美技术的融合,使多元艺术门类不断融合,舞台视觉效果更加具有震撼力,美轮美奂。
首先,现代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在服饰、道具、音乐及舞美上都进行创新与变革,彝族《生如夏花》、朝鲜族《谷雨》在服装造型上别具创新、将斗篷与舞蹈融合的天衣无缝,维吾尔族《长长的辫子》将维吾尔族女子的辫子作为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借助辫子延伸出弹奏热瓦普的琴弦等语汇。
其次,民族民间舞蹈通过现代前沿技术的舞台化创新交融已成为传统舞蹈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现代化 3D 模拟技术、 5G+AR 技术、XR 特技和高品质音效摄影器材设备能够将无实景舞蹈表演与虚拟表演场景融为一体。如 2023 年央视春晚舞蹈《碇步桥》)以浙江民间舞蹈为基底,通过 XR 技术将传统扎染色彩与虚拟山水画卷结合,舞者的微晃膝盖颤动动作模拟过桥时的身体失衡感,配合动态移动的石凳道具,在舞台上形成斜线桥、竖线桥等多变形态。
最后,音乐与舞蹈的融合,舞蹈动作的节奏和韵律与音乐的旋律和节拍相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表演效果。音乐的选择通常与舞蹈表达的主题和情绪相匹配,以加强对观众的情感冲击。例如维吾尔族舞蹈《心弦》,琵琶演奏者从幕后搬上舞台,通过灯光的暗与明,与舞者在不同空间一个画面中呈现给观众,展示了中国琵琶和维族舞蹈的融合。
二、新形势下民族民间舞蹈创新策略
(一)创新舞台表现技术手段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中,运用创新的舞台表现技术手段可以为作品增添新颖的艺术元素,提升表现力和观赏性。现如今,影像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舞台互动装置以及灯光和音效设计都是有效的舞台表现技术手段。例如,利用 VR 等技术,可以投影出民族服饰、传统建筑、自然景观等元素,与舞者的舞蹈动作相结合,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历史底蕴。也可以创造出虚拟的舞台空间和场景,使舞蹈作品更具有神秘感和超现实主义色彩。舞者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展开舞蹈表演,与虚拟元素互动,呈现出独特的舞蹈效果。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民族民间舞蹈可以超越现实的限制,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灯光技术,通过不同角度的照明、颜色和强度的调整,为舞蹈创造不同的氛围、节奏和情感。透过灯光的变幻,突出舞者和舞蹈的特定部分、创造舞台景深和层次感。在此基础上,利用舞台投影技术,可以将图像、影像或影片投射在舞台上,与舞者互动,创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效果。投影的内容可以是与舞蹈主题相关的图案、文字,或者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影像。
(二)全面彰显时代精神
在新形势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应该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全面彰显时代精神。这种融合可以使舞蹈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同时又不失传统的民族特色和魅力,从而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传播更深远的文化内涵。例如,可以以“中欧班列开进草原”为叙事核心。舞者身着融合蒙古袍纹样与现代工装元素的服饰,将传统“马步”“抖肩”动作与集装箱搬运、列车行进的姿态巧妙结合,女子群舞的“水袖翻飞”模拟列车行驶的流线型轨迹,生动再现草原儿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场景,展现新时代的思想和风貌。在具体编创中运用戏剧性的元素,如舞者之间的角色关系、情感事件等,将故事性和叙事性引入舞蹈创作中,以丰富舞蹈作品的表现力和情感传达。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保持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确保现代元素和舞台技术的运用不会破坏原有的舞蹈风格和文化内涵。同时,要根据具体创作需求和创作者的艺术观念,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性又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舞蹈作品,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三)满足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
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突出大众的审美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需要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系,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中国舞协自 2014 年开始举办的“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舞蹈采风创作活动就是一个成功的举措。创作者们扎根人民,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深入交往,创作出了藏族舞蹈《阿嘎人》深受人们喜爱的优秀作品。“扎根基层,深入生活”不只是文艺工作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如果舞蹈作品与时代主题相符,并且能反映现代社会的变革和挑战,就更有助于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可以选择接地气的主题和故事情节,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意味着舞蹈作品应该能够触及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点,让他们能够在舞台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自己的情感。例如,可以选择反映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关系、友情、爱情等情感主题,或者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如环境保护、贫困等议题。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主题和故事情节,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从而更容易被舞蹈作品所打动。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赓续与审美迭代的新形势下,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也是其适应时代语境、焕发艺术活力的必然选择。从实践层面看,民族民间舞蹈在内涵与形式上的突破已初见成效;而在策略路径上,创新舞台技术手段以拓展艺术边界、融入时代精神以锚定创作方向、贴合大众审美以强化情感联结,共同构成了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需持续在 “守正” 与 “出新” 间找到平衡,以更具包容性、创新性的实践,让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成为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更成为传递时代声音、连接大众情感的鲜活载体。
参考文献
[1] 居其宏 . 新时代民族歌剧若干创作命题探讨 [J]. 音乐探索 ,2025,(01):3-14.
[2] 邓生泽 . 层叠与转化:新时代民族器乐创作中的“丝路文化”探颐 [J]. 乐器 ,2024,(12):117-119.
[3] 苏娅菲 . 新时代民族舞蹈创作题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表达——以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参评作品为例 [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3,(02):88-92.
[4] 李 丽 . 试 论 新 时 代 民 族 舞 文 化 的 传 承 路 径 [J]. 尚舞 ,2023,(0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