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循证理论为基础的多模式护理对急诊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促进效果
史文慧
喀喇沁旗医院 024400
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急性哮喘发作已成为急诊科常见的紧急救治病种,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常伴随呼吸功能下降,若未及时有效干预,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如何迅速恢复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急诊治疗效果,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循证护理理论强调将最佳的护理实践与患者的个体需求相结合,通过系统评价来指导护理工作,在急诊哮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多模式护理策略——结合药物治疗、氧疗、体位引流、心理疏导等多种手段——能够全面提高治疗效果,循证护理的核心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护理措施,从而确保治疗的科学性[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 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1 月期间,我科急诊科接诊的急性哮喘发作患者共计 30 例,进行基于循证护理理论的多模式护理干预效果研究,根据不同的护理管理措施,患者被分为两组,研究组15 例,年龄在18 岁至45 岁之间,平均年龄( 38.2926.13 )岁,其中男性9 例,女性6 例;对照组15 例,年龄在19 岁至46 岁之间,平均年龄( 37.81±5.87 )岁,男性 8 例,女性 7 例;研究组患者接受多模式护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氧疗、体位引流及心理疏导等;对照组则仅接受常规护理;两组在基础资料(如性别、年龄、病史等)上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未发现显著差异( P>0.05 ),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1.2 方法
在本文中,研究组采用基于循证护理理论的多模式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急诊接诊后,患者会根据情况接受初步的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抗炎药物,并通过氧疗改善呼吸功能;(2)通过体位引流等方式,帮助患者排除呼吸道分泌物,减轻气道阻力;(3)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情绪,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2]。
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常规药物治疗、氧疗、静脉输液等基本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包括:(1)在急诊接诊后进行常规的哮喘急性发作治疗,应用支气管扩张剂,进行氧疗改善呼吸困难;(2)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定期监测血氧等生命体征;(3)对患者进行基础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一些哮喘的日常管理知识,但未特别强调心理疏导;(4)未进行系统的呼吸训练,患者在出院时只提供基本的健康指导,没有后续的随访[3]。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 SPSS21.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 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 0% )] 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卡方(χ²)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 Mann-Whitney U 检验进行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以双侧检验为基础,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分析过程中,进一步考虑了样本量对统计功效的影响,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通过这些统计学方法的应用,确保研究结果能够真实反映不同护理模式对急诊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提高,从治疗前的 g/L 提升至( 112.8±6.2 ) g/L ,提升幅度为 25.9g/L ,且提升幅度显著( P<0.05 ),相比之下,对照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从( 87.3±6.1 ) g/L 升至( 102.5±5.9 ) g/L ,提升幅度为 15.2g/L ,提升幅度虽也具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明显低于研究组( P<0.05 ),研究组中血红蛋白达标率为 85.0% ,高于对照组的 65.0% ;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以上结果表明,基于循证护理理论的多模式护理对急诊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在血红蛋白水平提升方面表现突出,疗效优于常规护理干预。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主要指标比较
3 讨论
多模式护理通过结合药物治疗、氧疗、体位引流、心理疏导等多种干预手段,有效改善了急诊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呼吸功能,这种综合性护理方案能够针对患者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干预,增强治疗的针对性,例如药物治疗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而体位引流帮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轻气道阻力 。心理疏导则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从而促进了整体治疗效果,多模式护理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降低了急性发作后的复发率,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呼吸功能的恢复依赖于多方面的干预,支气管扩张剂能够迅速减轻气道炎症,缓解呼吸困难,改善气道通畅性;氧疗通过提供足够的氧气,避免了低氧血症对器官功能的损害,为其他治疗措施提供了支持,此外体位引流拍打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气道堵塞,进一步改善通气功能,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手段,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显著恢复,降低了急性发作对呼吸功能的长期损害[5]。
基于循证理论的多模式护理显著促进了急诊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复,通过综合应用药物治疗、氧疗、体位引流、心理疏导等多种干预手段,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得到了有效改善,呼吸功能恢复更为迅速且稳定,研究结果还显示,采用多模式护理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均优于常规护理组,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模式护理干预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并评估不同个体在该护理模式下的疗效差异,此外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护理干预的效果值得探索,这可能为急诊护理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丽杰 , 王鹏 , 王焕东 . 基于循证的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J]. 河南医学研究 , 2024, 33(14):2647-2650.
[2] 焦英英 . 循证护理对急诊 PCI 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改善探讨[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4(002):000.
[3] 王寅 , 刘海恋 , 王晓静 , 等 . 基于循证理念的标准化护理模式在急诊老年肺炎患者高流量湿化氧疗中的应用效果[J]. 川北医学院学报 , 2025, 40(1):127-131.
[4] 黄芳, 杨丽, 杨春. 循证护理对急诊手术创伤患者的影响[J].健康忠告 , 2020, 000(007):P.3-3.
[5] 刘贵霞. 探讨急诊护理路径联合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20, 020(0A5):344-34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