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匹配度实证分析
刘全智 韩桂花 时君君 李志晓
1. 河北省沧州市 沧州师范学院 061001 2. 河北省沧州市 沧州高新区实验学校 061001
一、基于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人才需求研究分析
1. 基于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人才需求发展情况分析。当前,我省面临的就业问题呈现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匹配。根据河北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自 2010 年以来,在产业结构方面,河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从 2010 年的 12.57% 下降到 2024 年的 9.5% ;而对于就业结构而言,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由 2010 年的 37.88% 下降到 2024 年的 22.7% ;二者整体都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 2021 年之前,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调整明显慢于第一产业增加值调整速度。同时,可以看分析得出第一产业就业占比较高,这表明第一产业就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就业而言就业结构不合理,可能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导致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从 2010 年的 52.50% 下降到 2024 年的 36.8% ,呈现快速下降态势,这主要是受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升级的影响。这表明,从 2010 年至今,河北省第二产业对生产总值的拉动率呈现下降趋势。同时,第二产业就业占比由 2010 年的 32.36% 下降到 2024 年的 32% ,呈现下降 - 上升 - 下降的曲折变化特征。这表明,第二产业对就业需求呈现不稳定性。而对于第三产业而言,2010-2024 年,第三产业就业占比由 29.76% 上升到47.3% ,上升速度缓慢,这表明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呈现不匹配性,这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的调整虽然不断加快,但对就业需求却增长乏力,作用效果不够明显。综上所述,河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已呈现错配态势。
2. 河北省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特征。在产业结构演进与主导产业布局方面,河北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显著提升,传统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特征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 “四紧缺” 状态:高端技术人才缺口大、高素质技能人才不足、复合型人才稀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短缺。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如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通过 “共建共管共享” 模式实现 “北京药、沧州产”。同时,区域产业链协同(如氢能、机器人产业链)对跨学科、跨领域人才需求激增,要求高校培养具备协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河北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分析
1.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分析。一是传统专业过剩与新兴专业不足并存:2023 年数据显示,河北省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招生扎堆,导致供过于求,而一二产业专业招生不足。尽管部分高校(如石家庄学院)已通过生物工程、软件工程等转型示范专业对接产业需求,但整体专业结构调整仍滞后于产业升级速度。二是学科交叉融合不足:以智能制造为例,河北科技大学通过新工科实验班融合机械、材料、信息技术等学科,但多数高校仍存在学科壁垒,难以满足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的脱节。一是实践教学薄弱:保定学院调研显示,企业对毕业生职业技能满意度较低,反映出高校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河北环境工程学院通过 “
” 模式强化企业项目实践,但类似案例尚未普及。二是师资队伍企业经验不足:高校教师多为学术型背景,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导致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前沿脱节。通过校企 “双导师” 制改善这一问题,但仍需进一步推广。
3. 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有限。一是合作层次较浅:多数校企合作停留在实习基地建设层面,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的企业较少。二是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尽管河北科技大学与河钢石钢共建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但高校与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三、河北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的实证分析
1. 指标和模型的选取
本研究采用适配评价法构建指标体系,结合灰色关联度模型量化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对于指标选取,基于“产业需求—高校供给—匹配效果”逻辑,构建包含 3 个一级指标(产业需求、高校供给度、匹配效果度)、12 个二级指标(三次产业 GDP 占比、主导产业人才缺口率、战略新兴产业增长率、京津冀协同产业岗位占比、应用型专业招生占比、校企合作课程覆盖率、“双师型” 教师占比、实训基地匹配度、毕业生产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企业满意度、留冀率)的评价体系。
2. 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
选取 2018-2024 年河北省 10 所应用型高校数据(样本量 n=10 ),对原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均值化法消除量纲影响。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得出:一是整体匹配度测算。对 10 所样本高校计算得出,2024 年河北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的平均匹配度为 0.623,处于中等适配水平,存在 27.7% 的提升空间。二是分产业维度匹配度差异。先进制造业:匹配度 0.685,相对较高,得益于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专业与长城汽车、河钢集团的深度合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覆盖率达 70% )。战略性新兴产业:匹配度 0.552,问题突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专业存在 “双重缺口”—高校培养规模不足(全省仅4 所高校开设基因工程方向)且质量不高(企业对研发能力满意度仅 25% )。现代服务业:匹配度 0.631,金融科技、跨境电商等领域存在结构性矛盾,例如金融专业毕业生中仅 12% 掌握区块链技术,难以满足雄安新区金融创新需求。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河北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匹配度总体偏低,存在专业设置滞后、实践教学薄弱、校企合作不深等问题。为此,为实现河北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建议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产业导向。一是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参考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停招或调减就业率连续不达标的专业,优先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紧缺专业。二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借鉴河北科技大学新工科实验班经验,打造智能制造、智能建造等跨学科专业集群,培养复合型人才。
2.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校企协同育人:推广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双元育人、三级进阶”模式,共建产业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将企业项目融入课程体系。二是实践教学改革: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如河北科技大学低碳型电弧炉炼钢实验),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产业服务能力。一是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高校教师定期赴企业挂职锻炼,鼓励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与围场共建专家工作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王燕毅 .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J]. 人才资源开发 ,2023.
[2] 张赫楠 . 应用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J]. 时代金融 ,2020.
[3] 高雅 , 吴倩 , 孙亚楠 .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探索 [J]. 安徽化工 ,2020.
作者简介:刘全智(1987- ),男,河北盐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课题项目:2024 年河北省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会课题:“ 河北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研究” ,编号:JY 2024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