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单元视域下初中美术主题性创作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作者

贺童童

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核桃园中学 054600

一、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 “素养导向”“情境化”“综合性” 教学要求的提出,传统初中美术教学中 “单课教学”“技能本位” 的模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 —— 教学内容碎片化,难以形成知识与能力的系统关联;创作主题脱离学生生活与社会现实,学生缺乏创作动力;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对创作过程与思维的关注。而大单元视域下的主题性创作教学,以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为核心,整合多课时、多领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完成完整的创作过程,恰好契合了新课标对美术教学的要求。因此,构建科学、系统的大单元主题性创作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关键课题。

二、大单元视域下初中美术主题性创作教学的核心要素

大单元教学强调以 “大观念” 为统领,以 “大任务” 为驱动,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在初中美术主题性创作教学中,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主题的适切性。主题是大单元教学的 “灵魂”,需兼顾学科性、生活性与探究性。学科性要求主题围绕美术核心知识与技能展开,学科性要求主题围绕美术核心知识与技能展开,如 “美术的门类”“美术的语言”;生活性要求主题贴近学生经验,激发情感共鸣,如 “用色彩助生活”“设计美好家居”;探究性则要求主题具有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形成个性化创作思路。

其次,内容的整合性。大单元教学需打破单课知识的界限,将美术学科内的不同领域(如绘画、设计、工艺)、不同技能(如构图、色彩、造型),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如历史、语文、科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例如,以 “红色文化主题创作” 为大单元主题,可整合绘画(水彩、素描)、设计(海报、插画)等美术技能,同时融入历史学科的红色历史事件、语文学科的红色文学作品赏析,形成多维度、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最后,过程的实践性。主题性创作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 “从问题出发,到创作落地” 的完整实践过程,包括主题探究、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创作实施、展示评价五个环节。教师需在过程中扮演引导者角色,通过提问、示范、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培养其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

三、大单元视域下初中美术主题性创作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重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传统美术教学目标多聚焦于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大单元视域下的主题性创作教学,需以美术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为导向,构建 “三维四层” 目标体系:“三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层” 即基础目标(掌握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目标(提升创作能力与审美能力)、素养目标(落实美术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培养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

以 “探寻汉字艺术” 为大单元主题,其教学目标可设定为:基础目标 —— 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与书法的基本笔法(如中锋、侧锋、提按);发展目标 —— 能够运用不同的书法笔法书写汉字,展现汉字的形态美;素养目标 —— 通过对汉字与书法的学习,提升图像识读(分析不同书法字体的结构特点)与审美判断(鉴赏优秀书法作品的美感)能力;育人目标 —— 感受汉字与书法艺术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整合教学内容:以主题为核心搭建 “知识支架”

教学内容的整合需围绕大单元主题,搭建 “基础 — 拓展 — 探究”三级知识支架,确保内容的层次性与关联性:

基础层:聚焦美术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为创作奠定基础。例如,在 “校园文化海报设计” 大单元中,基础层内容包括海报设计的基本要素(文字、图像、色彩)、构图原则(对称、均衡、对比)、软件操作(如 Photoshop 基础工具使用)。

拓展层:整合跨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丰富创作视角。仍以 “校园文化海报设计” 为例,拓展层可融入语文学科的文案撰写(海报宣传语设计)、社会学的校园文化调研(了解学生关注的校园活动)、心理学的色彩情感分析(不同色彩对观众的心理影响)。

探究层: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题内涵。例如,“如何通过海报设计传递校园环保理念?”“传统书法元素如何与现代海报风格结合?”,通过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个性化创作方案。

四、大单元视域下初中美术主题性创作教学模式的实施保障

(一)提升教师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是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需通过培训、教研等方式,提升其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力:一是加强美术核心素养与新课标解读培训,帮助教师明确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导向;二是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研讨,组织教师分享 “主题确定”“内容整合”“任务设计” 的经验与困惑,共同优化教学设计;三是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与历史、语文、科学等学科教师共同设计主题性创作单元,打破学科壁垒。

(二)丰富教学资源与创作材料

学校需为主题性创作教学提供资源支持:一是建设美术专用教室,配备绘画、设计、工艺等领域的创作材料(如颜料、纸张、剪刀、黏土、数字绘画软件);二是开发校本资源库,收集与地方文化、校园生活相关的素材(如家乡非遗文化资料、校园风景照片、红色历史故事),为主题选择与内容整合提供参考;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线上学习平台,上传教学视频、优秀案例等资源,方便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与交流。

(三)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主题性创作教学需充分利用家庭与社会资源:一是邀请家长参与评价环节,从生活经验与情感角度为学生作品提供反馈;二是与当地美术馆、博物馆、非遗工作室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参与非遗体验活动,丰富主题探究的形式;三是鼓励学生将创作与社会需求结合,如将“环保主题海报” 张贴在社区公告栏,将 “家乡文化主题作品” 用于家乡旅游宣传,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作成就感。

五、结论

大单元视域下的初中美术主题性创作教学模式,通过重构目标、整合内容、优化路径、完善评价,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碎片化困境,实现了 “知识传授” 向 “素养培育” 的转变,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更能培养其文化自信、创新精神与合作能力,契合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要求。

参考文献

[1] 高夕林.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美术主题单元教学分析." { 新智慧 } 12(2024):68-70.

[2] 赵叶子. " 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模式的改变." { 中学课程辅导 ( 教学研究 )} (2019).

[3] 牛青青. " 新课标下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实践." { 海外文摘}2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