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高职《农机营销实务》课程" 金课" 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刘洋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吉林省四平市 136001

一、新质生产力对农机营销人才的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数字引领、绿色低碳为特征,正深刻重塑农业产业格局与人才需求维度 [2]。

技术迭代驱动能力升级:智慧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机营销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营销技能,还需具备农业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能够解读智能农机产生的数据并为农户提供精准决策支持。

产业链升级牵引知识拓展:农机营销人员需深入了解智能农机的操作维护及其营销价值,才能有效推广这些先进设备。这要求营销人员不仅懂得销售技巧,更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能够准确解答农户提出的技术问题,展示智能农机的性能优势和使用效果。

绿色化发展导向可持续营销理念:人才培养需融入绿色发展思维,使营销人员能够推广高效利用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农机设备,将环保理念融入营销全过程。营销人员应当熟悉国家环保政策和行业标准,能够从节能减排、资源利用效率等角度,向农户阐述智能农机的环保优势和长期经济效益。

二、《农机营销实务》" 金课" 建设核心路径

1. 课程内容重构:对接智慧农业新需求

打破以传统农机营销理论为主的教学框架,以智能农机营销岗位真实任务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将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农业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在农机作业分析与市场预测中的应用等内容融入课程。增加智能农机新媒体营销策略模块,涵盖智能农机直播技巧、短视频内容创作与推广、数据分析等关键环节。引入最新行业案例,包括智能农机使用效果数据分析、用户画像构建、精准营销策略制定等实践性内容,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 [3]。

2. 教学模式创新:推行" 理实虚一体化" 教学

积极采用 " 理论 + 实践 + 虚拟仿真 " 融合的课程设计,构建 " 项目驱动 - 过程导向 - 成果评价 " 的完整闭环。模拟智能农机营销真实工作环境与任务,突出真实性、挑战性和协作性。通过构建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利用传感器和 AI 算法对学生的营销策划、设备讲解、谈判推销等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指导。

3. 师资队伍建设:打造" 金师" 团队

打造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智能农机行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 "双师" 队伍。通过组织教师赴智能农机企业顶岗实践、参与行业展会、参加技术培训等方式,培养 " 既懂教学、又懂实战 " 的教师团队。推动教师与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以及智能农机企业技术骨干合作,共同开展课程研发与技术服务 [4]。

4. 教学资源建设: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围绕智能农机营销的核心技能,录制《智能农机直播策划与运营》、《农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智能农机技术原理与营销话术》等高质量线上课程模块,建设虚拟仿真实训 " 金课 "。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将智能农机营销的新技术、新案例、新标准转化为学习任务和项目实施。

5. 评价机制改革: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 " 教学评一体 " 的专业考核标准。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学生在智能农机产品知识、营销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绿色营销理念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将评价贯穿于 "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研制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改进 " 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中。

三、" 金课" 建设的保障机制

1. 深化校企协同,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与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链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构建 " 产学研用 " 一体化协同机制。具体而言,应当与至少 3-5家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 " 产业学院 " 或 " 协同创新中心",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质量评价全过程。

2. 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制度建设体系

积极对接国家及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一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系统化的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学校层面应当成立 " 金课 "建设专项工作组,由校级领导牵头,教务、科研、人事、财务等部门协同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完善制度建设,出台《" 金课 "建设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明确各方权责,规范建设流程。

3.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确保课程建设质量

构建基于 PDCA 循环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建立健全课程质量监控体系,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毕业生代表等组成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建立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每学期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跟踪智能农机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

结语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高职《农机营销实务》" 金课 " 建设必须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和评价机制改革等系统路径,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课程体系。这不仅能为智能农机产业输送亟需的高素质营销人才,也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实践范例,最终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要求,将创新驱动、数字引领、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少金 . 新质教育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新视野 [M]. 杭州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2024.

[2] 祝鸿平,郭福春.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职业院校内涵建设[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2024(17).

[3] 王平,刘强 .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 " 金课 " 建设路径探索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 72-77.

[4] 张磊,李华 .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农机营销为例 [J]. 农业工程,2021, 11(4): 112-1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 年度教改基金项目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高职《农机营销实务》课程" 金课" 建设路径研究”(【2024】JG01 号)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