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高考背景下思政课与生涯规划教育双向赋能政治认同与职业价值观的融合机制研究

作者

李姗

新疆实验中学 830000

引言: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育人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课程整合与素养导向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而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生自我认知、社会适应和人生选择的引导平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两者在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塑造方面互为补充,具有天然的内在关联。当前部分学校存在课程割裂、资源分散、师资合作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在政治认同和职业价值观方面容易出现迷茫与困惑。探究新高考背景下思政课与生涯规划教育双向赋能的融合机制,创新课程实施路径,优化资源配置,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以理论梳理与机制创新为主线,提出系统性融合策略,力求为新时代高中育人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一、思政课与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与时代价值

思政课以培育坚定政治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关注学生理性认知与道德养成。生涯规划教育聚焦学生自我认知、职业发展和人生定位,重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理想与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从育人目标看,思政课强调“立德”,生涯规划教育突出“树人”。两者融合有助于突破单一知识传授模式,实现德育与智育、知识与价值的协同。新高考改革推动学科边界淡化,课程设置更具弹性,为融合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全球化、信息化与社会多元化加速发展的当下,政治认同和职业价值观的协同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奋斗目标,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与社会适应力。融合机制顺应国家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是实现立德树人与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新高考背景下思政课与生涯规划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问题

尽管融合需求日益突出,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障碍。首先,课程内容割裂,思政课与生涯规划课程多为各自独立实施,缺乏主题统筹与资源共享,导致学生学习体验割裂。其次,师资队伍协同有限,思政教师和生涯指导教师教学理念、专业能力和课程观念存在差异,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第三,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政治认同与职业价值观的成长主要停留在主观评价层面,缺乏多元、动态、过程化的综合评价体系。第四,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和生涯规划课存在兴趣不足、主动性差的问题,课程实效性与学生获得感有待加强。第五,课程资源开发和校企社会协同不足,难以形成校内外联动、社会各界参与的良性育人生态。

三、思政课与生涯规划教育双向赋能的融合机制创新

(一)内容整合机制

以价值观为纽带,构建主题式、项目化融合课程。例如,在“理想与信念”“劳动与奋斗”等主题下,统筹思政课的理论阐释与生涯规划课的案例引导,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贯通。课程设计应注重学科交融,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开展专题讲座、职业访谈、社会实践、模拟面试等多元活动,提升学生政治认同感与职业归属感。

(二)师资协同机制

建立“思政 + 生涯”教师工作坊,促进跨学科教研、课程共研共建。定期组织思政教师与生涯指导教师联合培训,提升教师综合育人能力与课程整合能力。鼓励教师团队共同开发融合式课程资源,打破学科壁垒,推进经验交流和团队成长。

(三)课程实施机制

实施项目化学习、任务驱动教学和实践导向教学。通过真实情境任务、职业体验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式学习中将政治认同和职业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动。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生涯发展计划、参与社会公益与劳动实践、反思自我成长经历,实现课程目标与学生发展的深度契合。

(四)评价激励机制

构建多元主体、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政治认同、价值观形成、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同伴互评、社会评价等多元方式,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和能力提升。通过评选“优秀生涯规划案例”“先进班集体”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自我成长的积极性。

四、融合机制创新的实践路径与实施效果

以高一至高三为主线,实行螺旋递进式课程安排。高一年级以认知与启蒙为主,开展政治认同与职业兴趣探索主题活动。高二年级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组织职业体验、社会调研和模拟职业决策。高三年级注重升学与就业指导,整合时政教育与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认同和职业责任意识。融合课程通过情境设计、团队协作、主题实践、成果展示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思辨力、选择力和行动力。校内外调研显示,双向赋能融合机制显著增强了学生的价值观认同、社会参与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教师队伍协同创新能力也得到提升,学校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和开放,整体育人质量明显提高。

五、深化融合机制的对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将融合机制纳入学校整体育人战略。推动更多学科与生涯教育、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全课程、全员、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格局。强化师资专业发展,建设高水平复合型教师队伍,鼓励跨学科合作与社会多元参与。持续创新课程资源和评价体系,推进数字化平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融合育人。积极构建校企联动、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立体育人生态。加强融合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服务于更多区域和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结论

新高考背景下,思政课与生涯规划教育的双向赋能融合机制是高中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内容整合、师资协同、课程共建、评价创新等机制创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认同、职业价值观和综合素养。未来需继续深化融合机制理论与实践探索,推动学生全面成长和社会需求有机对接,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

参考文献:

[1] 李勇.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政课与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 2023(6): 45- 48.

[2] 胡晓 , 王磊 . 思政课与生涯规划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J].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2(24): 22- 25.

[3] 陈晨. 高中生政治认同与职业价值观融合路径探索[J]. 中国德育 , 2023(10): 88- 92.

作者姓名: 李姗 性别:女 出生年份:1983.2 籍贯:河南 民族:汉族 职称:中教高级 学历: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高中思政 单位全称: 单位所在省、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 65 号 邮政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