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原创民乐合奏《湘调》创、演、教中的湖湘精神传承

作者

王薇

湖南师范大学

1. 原创民乐合奏《湘调》

民乐合奏作品《湘调》,巧妙融合了湖湘地域特色、民族音乐精髓和现代审美表达,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2021年,由音乐学院璀璨民族室内乐团演绎的《湘调》成功入选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湖南赛区);2022 年更荣登 CCTV 音乐频道《风华国乐》栏目,获得业内专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该作品的创排演出不仅实现了传统非遗音乐的创造性转化,更通过 " 非遗进校园 " 的方式,将湖湘音乐文化基因深度融入高校美育体系,形成了浓厚的传统文化传承氛围,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艺术人才提供了生动实践。

2. 湖湘精神

湖湘精神是植根于湖南地域文化,历经数千年积淀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承载着鲜明的历史印记与人文特质。其核心内涵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其一,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源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担当,在近代演变为湖湘志士救亡图存的奋斗实践;其二,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展现为周敦颐开宋明理学之先河、谭嗣同倡导维新变法的突破精神;其三,经世致用的务实传统,以王夫之“知行相资以为用”的哲学思想为根基,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催生曾国藩“中体西用”的洋务实践;其四,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从湘军“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斗作风,到革命时期湖湘子弟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彰显出面对困境的顽强毅力。这些内涵相互交融,构成湖湘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至今仍为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这种精神特质在湖南丰富的音乐艺术中得到了生动诠释—花鼓戏的热烈奔放、湘剧的高亢激昂、丝弦乐的婉转悠扬,无不体现着南方音乐的柔美韵味与湖湘大地特有的刚健气质的完美融合,形成刚柔相济、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3.《湘调》创编中的湖湘精神的传承

民族器乐合奏《湘调》作为一部植根于湖湘文化的音乐作品,其创编过程不仅是对湖南民间音乐的提炼与升华,更是对湖湘精神的艺术化诠释。作品通过高亢的旋律、丰富的节奏、多元的乐器组合以及独特的调式色彩,将湖南人 " 敢为人先 "" 经世致用 "" 兼容并蓄 "" 浪漫务实" 的精神特质转化为可感知的音乐语言,使湖湘文化在听觉层面得到深刻表达。

《湘调》的乐器配置上体现了湖湘文化 " 海纳百川 " 的包容性。在乐器配置上,采用了竹笛、大筒、琵琶、扬琴、中阮、笙以及中国鼓等打击乐器的组合,这种配置既保留了传统民乐的韵味,又为创新表达提供了可能。而创作者独具匠心地舍弃了常见的二胡,转而选用极具湖湘特色的花鼓大筒作为主奏乐器。这一选择绝非偶然——大筒作为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其音色既有二胡的悠扬,又因共鸣腔体更大而展现出更为浑厚的音质,特别是那略带沙哑的独特音色,为乐曲注入了纯正的花鼓戏韵味,令听众仿佛置身于热闹的湖南戏曲舞台。这种乐器间的多元融合,正是湖湘精神" 和而不同" 的生动写照。

在调式旋律编排上,《湘调》全曲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乐曲开场别具匠心,琵琶与中阮以轻快活泼的音色呈现 " 长沙弹词 " 主题,长沙弹词作为湖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形式,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长沙弹词这一湖南特色曲艺形式的音乐元素,为《湘调》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和文化养分。作品通过对长沙弹词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转化,既传承了这一传统艺术的精髓,又通过现代民乐合奏的形式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力。随后大筒与竹笛先后奏响悠扬的" 洞庭鱼米乡" 主题,《洞庭鱼米乡》作为湖湘音乐文化的经典代表作,在音乐创作上,以洞庭湖区传统民歌为素材基础,采用五声徵调式这一富有湖湘特色的音乐语汇进行创作。除此以外,《湘调》的连接部分引用了花鼓戏《洗菜心》音调。曲调以“湘羽调式”为基础,“湘羽调式”是湖南民间音乐中极具特色的调式体系之一,属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羽调式”变体,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而在这首乐曲中,通过“升徵”与“角”的碰撞,音乐高亢与婉转并存,其音阶结构与湖南花鼓戏、山歌等民间艺术一脉相承。

4.《湘调》演奏中的湖湘精神的传承

在音色塑造上,《湘调》创造性地运用中阮与琵琶来模拟月琴的音色特点。通过左手拨弦、右手按弦的特殊技法,生动再现了长沙弹词中月琴弹奏的轻快活泼风格。这种处理不仅为作品奠定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基调,也为后续主题的引入做好了音乐铺垫。除此以外,竹笛在《湘调》中的音色运用堪称对湖湘山水最灵动的音乐写意。演奏者通过精微的气息控制,使笛音在《洞庭鱼米乡》段落呈现出独特的 " 水润感 "—适当增加气声成分,让音色如同沾着晨露的莲叶。而在高音区采用 " 泛音超吹 " 技法产生的透明音色,则是对洞庭烟波最传神的音乐摹写。更富创意的是对湖南方言声调的音乐化转译。演奏者在装饰音处理上模仿长沙话的 " 去声 " 语调,通过快速下滑的音高变化,使笛音带上鲜明的方言语感。这种音色的人声化处理,让乐器真正 " 说 " 出了湖湘韵味。在表现山歌对唱段落时,笛子与大筒采用不同的音色造型——笛声清亮如青年歌者,大筒浑厚似老辈应和,二者交织出一幅生动的民俗音画。

在力度控制上,《湘调》中再现段由琵琶和中阮以 mf 的力度俏皮地对“长沙弹词”主题进行两次呈示,并在第二遍逐渐叠加乐器,和声部分由弱渐强,进入“洞庭鱼米乡”主题以f 的力度的再次进行两次呈示。这两次呈示分别由笙 + 大筒以及竹笛 + 大筒来完成,此时背景层相较于呈示段来说和声更为丰富,整体音量更加嘹亮。两个乐段之间的力度对比,既是对音乐主题的回归,也是对情感的升华。在两次“洞庭鱼米乡”主题呈示完后,所有乐器通过十六分音符的琶音跑动以及声部的叠加进行合奏,将音乐推向结尾高潮,并通过竹笛的颤音演奏主音,通过强烈的力度,表现对情感的总结与升华,描绘湖南人民对家乡的深情与眷恋的场景,表现出湖南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在呼吸运用上,竹笛作为《湘调》中的主要管乐器,笛子演奏家创造性地运用 " 颤息法 "——通过横膈膜的快速微颤,使气流产生波浪式的波动。特别在高音区的弱奏段落,演奏者以 " 细若游丝 " 的气息维持极弱音(ppp),这种对气息的极致控制,暗合了湖湘文化中 " 柔韧不屈 " 的精神特质;拉弦乐器虽非靠气息发声,但《湘调》中的大筒演奏者却创造出独特的" 器乐呼吸法"。通过运弓力度与速度的精密调控,使乐句呈现出类似人体呼吸的起伏韵律。在抒情段落,演奏者采用 " 一弓一气 " 的乐句划分——每个乐句严格对应一次呼吸周期,这种人为制造的 " 气口 ",赋予音乐以鲜活的生命节奏;琵琶、中阮等弹拨乐器的" 呼吸感 " 在《湘调》中展现出独特的表现力。演奏者通过左手技法与右手触弦位置的配合,创造出类似喘息声的音响效果。在表现劳动号子段落时,弹拨组采用 " 短促吸气式 " 的乐句处理——每个乐组间隔的刻意停顿,模拟集体劳作时的换气节奏,这种 " 留白 " 艺术使音乐充满张弛有度的生命力。各声部间的 " 气息对位 " 更显精妙。管乐组以实际呼吸带动乐句,弦乐组通过运弓模拟呼吸,弹拨组则以乐句间隔暗示呼吸,打击乐用力度变化呼应呼吸——四种不同的 " 呼吸式演奏法 " 既各具特色又和谐统一,构成多层次的" 呼吸复调"。这种复杂而有序的气息网络,恰如湖湘文化中多元共生的精神生态。

5.《湘调》教学中的湖湘精神的传承

在原创民乐合奏《湘调》的教学中体现湖湘精神,需要从教学理念、音乐语言和演奏技法等多维度入手,将湖湘文化的核心特质——浪漫豪放、坚韧务实、兼容并蓄、家国情怀融入教学实践。以下是具体实施路径:

5.1 教学理念

《湘调》的教学首先体现在其 " 经世致用 " 的实践导向上。教师团队打破传统民乐教学中 " 重技轻艺 " 的局限,创造性地设计了 " 三位一体 " 阶段性的教学框架:第一阶段——田野采风,让学生聆听原生态的洞庭渔歌和花鼓戏;第二阶段——开展技巧训练,重点解决大筒压揉音、竹笛循环呼吸等关键技术难点;第三阶段——组织文化讲座,邀请民俗学者讲解湖湘文化精髓。这种 " 游学—训练—教研”的循环教学模式,正是对湖湘学派”知行合一”教育传统的当代演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强调 " 以用促学 " 的原则。例如,要求学生先模仿民间艺人的即兴演奏,再回归乐谱进行规范训练;先体验劳动号子的自然节奏,再转化为精确的节拍划分。这种 " 从生活中来,到艺术中去 " 的教学路径,培养了学生 " 接地气 " 的艺术表现力,体现了湖湘文化务实求真的精神特质。

5.2 音乐语言

教学中强调《湘调》对湖南民歌典型调式(如五声徵调式、羽调式)的运用,分析其高亢悠扬的旋律线条(如《洞庭鱼米乡》的“高腔山歌”风格),引导学生感受湖湘音乐的浪漫与奔放。通过对比湖南地方戏曲(如花鼓戏、湘剧高腔)的旋法,理解《湘调》中“音程大跳”“装饰性滑音”等技巧对湖湘性格的刻画(如表现洞庭湖的辽阔与人民的豪迈)。

5.3 技法传授

5.3.1 特色技法

教师创造性地将湖南方言的声调练习融入基本功训练:弦乐:二胡、中胡的“压揉”“滑揉”技法模仿湖南方言的声调起伏。弹拨乐:琵琶的“扫拂”表现劳动号子的力度,古筝的“按颤”模拟水波荡漾。 吹管乐:笛子“花舌”“气震音”展现山野的灵动感。这种将语言韵律转化为音乐技法的教学创新,使学生自然掌握了湖湘音乐特有的语气感。

5.3.2 合奏训练

《湘调》的合奏教学深刻体现了湖湘文化" 和而不同" 的集体智慧。教师采用 " 角色轮转 " 训练法:让弦乐组学生尝试弹拨乐器,管乐组学生体验打击乐,通过乐器互换培养全息式的音乐理解。这种方法既强化了学生的全局观念,又尊重个体差异性,暗合了湖湘文化中既重集体协作又倡个性张扬的精神特质。

在声部平衡训练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洞庭鱼米乡" 的生态智慧:大筒如稻田提供基础低音,弹拨似鱼群构成中声部流动,竹笛好比飞鸟点缀高声部,打击乐则是劳作节奏的骨架。这种将自然生态类比音乐结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直观体会到湖湘文化"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

6. 民乐合奏《湘调》高校“ 创、演、教” 的实践启发

民乐合奏《湘调》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推广与探索,为传统音乐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创新性范式。该作品以湖湘文化为精神内核,通过创编、演奏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民乐传承路径。在创编层面,《湘调》立足湖南民间音乐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对湘羽调式、复合节奏等元素进行重构,既保留了高亢婉转的湖湘韵味,又赋予其合奏化的音响表现力;在演奏实践中,作品突破了传统民乐合奏的单一技术训练模式,引导学生从文化语境理解音乐语言,如通过对比湘西打溜子的铿锵节奏与洞庭渔歌的悠扬旋律,深化对湖湘音乐风格的把握。在教学方法上,《湘调》强调“以乐化人”,将音乐学分析、文化人类学视角融入排练过程,使学生在技艺锤炼的同时,领悟音乐背后的精神特质。从课堂排练到舞台呈现,该作品构建了“技艺—表现—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既培养演奏能力,又增强文化认同。《湘调》的实践表明,高校民乐教育要实现创造性转化,需在创编中扎根传统、在演奏中追求创新、在教学中融合文化,形成技艺传承与美学浸润并重的良性生态。

结语

《湘调》作为一部原创民乐合奏作品,以多维融合的创新方式构建了湖湘精神的音乐表达范式。作品从创作、演奏到教学形成有机整体,

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生命力,为传统音乐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成功范例,证明民乐艺术能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地域与全球的文化桥梁,让湖湘精神在艺术创新中焕发持久活力。

参考文献

[1] 朱彦达 , 周兵 . 当代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趋势与教学创新[J]. 艺术大观 ,2023,No.174(30):115-117.

[2] 王薇 . 原创民乐合奏《湘调》的表演民族志研究 [J].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5,No.440(03):78-83.

[3] 宋剑达 . 民族管弦乐合奏中的演奏技术及训练方法 [J]. 明日风尚 ,2025(07):19-21.

[4] 刘昱 . 湖湘民间音乐在地方高校传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J].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4,No.435(10):11-16.

[5] 张景贤 . 湖湘文化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教学研究 [J]. 大观 ( 论坛 ),2018,No.153(09):107-108.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自筹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原创民乐合奏《湘调》个案研究》(课题号:XSP2023YSC003)最终成果。

王薇: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