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设计与运用
张莉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 江苏苏州 215231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策略,以幼儿为中心,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开放性的问题中充分搜寻信息,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从而进行实践并获得相应成果。[2] 驱动性问题可以驱动幼儿在项目中的所有探索,引发孩子深度的探究行为,它给予了孩子们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因此,设计良好的驱动性问题是启动幼儿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起点,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推动儿童开展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过程。在“稻草人诞生记”这一大班项目活动中,幼儿通过以问题为驱动的学习方式,对感兴趣的真实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
一、共生项目主题,设计合理的驱动性问题
项目化学习的问题的产生有可能由幼儿、教师或双方共同提出,其活动设计通常是围绕某一驱动性问题展开。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具有开放性、真实性、价值性、情境性和趣味性,能够提供给儿童一个广阔的、多维度的思考空间。
(一)基于兴趣需求,驱动幼儿主动学习
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并能对幼儿的兴趣需求进行提炼,分析项目活动的主题价值。 开展项目活动的这些问题并不是教师规定好的,而是在探究过程中由幼儿自己提出的。兴趣是激发幼儿探究的重要内在动力,也是驱动性问题的有效起点,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点组织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动机和欲望,不断生发“好问题”。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幼儿发现有野猫在种植地里便便,并把草莓踩坏了,引发了幼儿的关注。有的幼儿便提出幼儿结合具体的情境提出了驱动性的问题“怎样才能保护好草莓呢?”。幼儿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讨论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保护草莓、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初定项目目标,启动项目活动。使幼儿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并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
(二)提炼本质问题,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从那里幼儿获得驱动性问题雏形后,教师还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和提炼,分析驱动性问题是否指向核心经验,因为幼儿提出的问题多为具体的事实性问题,指向的知识较为琐碎,难以迁移。因此教师将具体问题提升为本质问题,有助于幼儿获得相关领域的核心经验,便于幼儿在日后遇到具体情境时进行知识迁移。如在活动中,教师将“稻草人怎么做?”提升为“如何制作出适合班级种植地的牢固、美观且有用的稻草人?”。因为“稻草人怎么做”这个问题指向具体的答案,获得的经验较难迁移,而且幼儿只需运用低阶思维进行收集资料查找答案。而“如何制作出适合班级种植地的牢固、美观且有用的稻草人?”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真实性和挑战性,需要儿童运用高阶思维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能够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实施项目活动,捕捉可行的驱动性问题
好的驱动性问题能够持续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幼儿长时间地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并且鼓励幼儿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和探究。
(一)激发内在动机,催生幼儿学习的“问题点”
幼儿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可让学习具有自我调节性。教师可以通过驱动性问题帮助幼儿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注重他们的想法和兴趣,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支持,让幼儿享受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更好地促进深度学习。如幼儿准备制作稻草人时,对稻草人的架构不是很了解,基于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提出了“稻草人怎样连接 ?”“ 稻草人身体结构是怎样的?”“稻草人制作步骤是怎样的?”等问题。 教师顺着幼儿的兴趣与经验走向,和幼儿一起查询资料拓宽视野,并通过自然绘本《稻草人》增加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深度探究稻草人的制作流程,从而使幼儿获取新经验,享受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寻求问题线索,形成幼儿学习的“启发点”
随着项目活动的进行,幼儿在活动中会根据探索内容提出新的驱动问题,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抽丝剥茧”,螺旋上升式地解决问题。在初次完成稻草人后,幼儿便将自己制作的稻草人插在班级种植地周围,但在摆放稻草人的时候幼儿遇到了问题,有的幼儿提出“稻草人身体上的稻草有些地方会有掉落”“稻草太软,不好插入泥土”“底部用土掩埋后不牢固,歪歪扭扭”等问题。因此,在第二次制作中他们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十字“木”架,通过更多的编织和捆扎的方法进行,探索出了制作稻草人的新方法。他们将完善后的稻草人与第一次地进行更换,继续等待新的发现。看着自己的成果满意地露出了笑容。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引发了他们的深层兴趣,根据问题线索不断生发新的探索内容。
三、鼓励幼儿提问,策划项目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是项目化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幼儿表达与交流的平台,更是对幼儿自主学习的总结,这些成果通常在驱动性问题的设定中得以初步呈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赋予幼儿参与创造驱动性问题的权利,支持幼儿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幼儿深度思考。如当幼儿把稻草人摆放在班级种植地后,还多出了很多制作的稻草人,幼儿针对这些剩下的稻草人进行讨论,最终幼儿经过商量投票决定举办一个稻草人作品展,把这些制作的稻草人进行展示。但是如何举办稻草人作品展呢?幼儿通过讨论提出了驱动性问题。于是,幼儿通过调查、实地考察,丰富了对展会的认知,并将相关经验迁移到计划中。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把驱动型问题又分成了“展会人员如何分工?”“哪里适合做展览场”“如何让大家知道我们要举办稻草人作品展?”等问题,促进幼儿进入深度学习,从而进一步探究,实现项目活动的延伸。
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起点、核心和关键,是幼儿主动学习内驱力的来源,是推动幼儿解决问题的关键性问题。驱动性问题整体呈现一种纵向的流动,它可以驱动幼儿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的所有探索,引发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因此,在项目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兴趣,帮助幼儿把兴趣变成驱动性问题,并进行评估和提炼,确保驱动性问题的各项关键特征得以满足,促进幼儿成为项目学习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曹晓蕾 . 让“ 好问题” 驱动项目化学习走向深度 ——以大班“ 蚕宝宝成长记” 为例 [J]. 浦东教育,2023(06):83—87.
[2] 张莉琴、左洁 . 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项目式活动中 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报,2024(01):136—140.
[3] 邹婷 . 幼儿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设计的 价值、原则与策略 [J]. 新课程研究,2023(35):105—107.
[4] 彭利、陈秀丽、叶姿村、宋雪. 运用马赛克方法,生成驱动性问题 [J]. 学前教育,2022(06):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