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科技课堂中的学生参与策略研究

作者

蒋莹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 610036

参与式教学是学习者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养的教学方法 [1]。参与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它具有以下特征: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组织形式的合作性、教学氛围的平等和民主性 [2]。这些特征正与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平等对话、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理念相契合。

高中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信息科技素养,即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较之语数外等学科,信息科技学科存在课时少、在无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的客观问题。面对更高的目标与挑战,信息科技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和运用更加适宜的教学法,关注学生在信息科技教学中的自主参与,促进信息科技教学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信息科技课堂中的学生参与策略的研究,是对课程改革的落实、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际需要,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展示实际教学案例,总结了信息科技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策略与效果,拟向一线信息科技教师提供教学实践参考。

一、巧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参与的内动力。

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基于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巧用对话、游戏、角色扮演、课堂竞赛、小组合作等多种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

1. 开展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

课堂上开展有趣的游戏,不但有极高的参与度,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以及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亲身体验有利于促进更有效地学习。

案例1:信息传播游戏

在《信息及其特征》一课包含什么是信息、信息的传播、信息的特征等教学内容。对此,笔者设计了信息传播游戏。游戏规则是每大组派出一位代表走上讲台参与信息的传播,老师先在纸卡上书写一段文字,展示给第一位同学,从第一位同学到第四位同学均以动作比划的形式传播信息。第四位同学将自己接受到的信息以板书在黑板上的形式分享给全班同学。

游戏结束后,笔者向同学们提问“游戏中,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什么?”,进一步点播“信息是传播的内容,文字、声音、动作是信息所依附的媒介”,以此解决了通常学生无法区分“信息”和“媒介”这一难点。

2. 选择身边的话题,让学生在议中学。

小组讨论是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的形式。目前,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采用这一学习形式,然而学生是在“真讨论”还是“假讨论”,却经不起考量。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讨论中来?选择热门的、与学生相关的讨论话题非常关键。

案例2:热议电影

选择一档学生关注度高的电影,网络上对该电影的各种评论层出不穷。怎样看待这些网络信息呢?信息科技教学中有关于网络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一课。为此,本课我选择了来自网络上不同角色的不同声音为素材,让同学们进行讨论。

学生参与度高,且课堂的生成较之以往的授课形式更加有效,学生经讨论也获得了许多的课本外的知识,比如对于植入广告、媒体的商业动机等的认识。

3. 布置真实的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

信息科技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科技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达成难度较大,但是必要要面对的目标。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进行模仿操作练习这样的缺乏自主思考的任务已经不适合于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基础的信息科技技能,并且有充分的创造力。一项真实地任务,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对于学生团队合作、计划性地工作、自主学习等能力的发展都有所帮助。

案例3:小组合作做调研

高中信息科技必修内容中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信息的表达等模块,可通过项目任务将这些内容串接起来。首先同学们一起讨论学校管理或同学们现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外卖、职业规划、亲子关系、名牌追捧、手机使用等,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做相关调研,如手机使用情况调查。学生将在这一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验信息的获取(通过调查问卷、采访、交流、拍照等了解情况)、信息的加工(采访笔记整理、问卷数据分析等)、信息的表达(以调研报告、或PPT 等形式展示小组成果)。

真实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他们的参与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成绩或参加比赛,而是揭示真相,这让他们的成果“更有意义”。

二、建立激励机制,补充学生参与的外动力。

自主性是学生参与的关键,但建立合理的积极机制、创造良好的参与氛围也是促进学生参与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1. 采用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度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由于是非高考学科,信息科技学科存在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劣势,但与此同时,也具备了考核方式更加灵活的优势。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进行过程性评价。目前笔者采用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80 分+ 常规考核20 分。常规考核的20 分中细分了出勤、合作、发言、作品等指标,其中发言、合作等指标则指向参与性。评价方式中体现出的对参与的关注将引导学生对其的重视。

2. 设置小奖惩,打破“沉默课堂”。

“对话”是教学最基本的形式。学生的发言,不仅仅是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展示自我,更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表现。让学生勇于发言、乐于发言是有必要的。为此,我采取主动发言加分;被动发言不加分且答错扣分的奖惩机制。通过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对待”,激励学生回答问题。

3. 互评或点赞,创建民主的参与氛围。

参与式教学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教学氛围的民主性。因此在课堂上,无论是针对同学们的发言还是小组作品展示,老师应该提醒观察者和评价者是全班同学,故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在课堂中的做法是鼓励学生相互提建议或点赞,民主的氛围促使了学生自由地发声。听取不同的声音,也促进了发言者或作品创作者更全面地自我认识。

有参与才有思维的跃动,进而才会有有效生成。践行参与式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势在必行,希望笔者的一些实践经验能够带给信息科技教师一些启发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姚建光.参与式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证样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1(1),54—56

[2] 钟有为,黄伟 . 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4),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