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中职思政“小课堂”与“大课堂”的有效衔接研究
刘伟基
仁化县中等职业学校 512300
一、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职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改革面临新挑战。思政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此背景下,“小课堂”与“大课堂”的有效衔接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实现从基础教学到综合实践的有机过渡,是当前中职思政教学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中职思政“小课堂”与“大课堂”衔接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衔接不畅
“小课堂”侧重基础知识传授与思政素养培养,而“大课堂”更强调社会责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两者目标缺乏有效过渡,学生在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上出现断层现象。
(二)教学内容存在重复与脱节
部分课程内容在“小课堂”中重复呈现,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同时,“大课堂”拓展内容未与“小课堂”形成系统衔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衔接不够紧密
“小课堂”多采用讲授式教学,“大课堂”则强调互动探究与实践体验。教学方式的突变使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小课堂”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得到充分锻炼。“大课堂”虽强调实践,但缺乏与“小课堂”的有效对接,实践教学难以形成系统闭环。
(五)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
目前,中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在小课堂和大课堂之间未能实现充分共享和有效整合。“小课堂”教学资源匮乏,“大课堂”虽有丰富网络与基地资源,但缺乏统一整合机制,资源利用效率低。
三、中职思政“小课堂”与“大课堂”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优化顶层设计,构建衔接体系
1. 建立协同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应推动中高职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明确各阶段教学任务,建立中高职联合教研机制,确保“小课堂”与“大课堂”目标一致、内容连贯。
2. 推进一体化建设
构建“三课五维”育人体系,即做强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做优第二课堂(红色教育)、做精第三课堂(岗位实践),实现课程群、教师成长、教学资源与育人体系的协同发展。
(二)完善备课机制,加强教师交流
1. 组建联合备课团队
依托名师工作室、教学工作坊等平台,组织中高职教师共同备课,研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问题,提升整体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2. 优化备课形式
推行主题式、项目式、联片式等多种教研形式,建立市 - 区 -校三级教研联动机制,推动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以市级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推动学校层面校本教研的实施。
3. 强化教师培训与交流
按照专兼职、年龄、任教学科等不同维度,对中职思政课教师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通过分层分类培训、教学大赛、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间的资源共享与教学反思。
(三)打造实践平台,强化实践育人
1.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联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党校、企业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思政实践平台。
2. 组织多样化实践活动
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岗位体验等实践活动,如“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提升社会责任感。
3. 贯穿教学全过程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思政课程全过程,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的良性循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
(四)开发特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1. 开发职教特色资源
结合职教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制作教学视频、建立案例库,突出工匠精神、职业伦理等主题,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吸引力。
2. 构建在线资源平台
联合开发中职思政精品课程、微课、图库等数字化资源,打造区域思政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3. 融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教学,拓宽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结论
在新课标引领下,中职思政课必须实现“小课堂”与“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系统的教师协作、丰富的实践平台以及特色资源的开发,有效破解当前教学衔接难题,构建起系统化、协同化、实践化、数字化的中职思政教学新生态,助力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成龙、高政:“ 大思政课” 背景下的中职思政课教学 [J].思想政治课教学 , 2023(04): 14- 20.
[2] 赵婷、林勇灵:一体化视域下“ 三课堂” 推进中高职思政课教学衔接研究 [J].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 2024(04): 45-48.
[3] 丁亚军:新时代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 中国日报网 , 2024- 11- 04.
[4] 董敏杰,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三个课堂” 协同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J]. 高教探索 , 2025- 03- 10.
[5] 李雪莲:“ 立德树人” 视角下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研究[J].创新前沿 , 2022(07): 96-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