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工工程项目中的危化品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

刘聿超

身份证号码:341103199403314210

引言

化工工程项目涉及大量危化品,其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特性,一旦管理不当,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威胁人员生命安全与环境安全。当前化工行业对危化品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仍有部分项目存在安全隐患。

一、化工工程项目危化品安全管理要点

1.1 全流程管控要点

危化品全流程管控需覆盖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废弃各环节。采购环节应严格筛选供应商,核查其资质文件与危化品生产许可证,确保货源合规;签订合同时明确质量标准与安全说明要求,避免劣质或标识不清的危化品流入项目。运输环节需选择具备危化品运输资质的单位,运输车辆需配备防火、防爆、防泄漏设备,运输路线避开人口密集区与敏感环境区域,全程安排专人押运。储存环节要依据危化品特性分类存放,酸性与碱性危化品、氧化剂与还原剂需设置独立库房,库房需具备通风、防爆、防静电功能,且张贴明确的安全标识,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出入库需详细记录数量与去向。

1.2 风险识别与评估要点

风险识别需结合危化品特性与项目实际场景。从物质特性出发,分析其易燃性、毒性、腐蚀性等潜在危害,预判泄漏、爆炸、中毒等事故类型。从作业环境入手,排查储存库房的通风状况、使用区域的电气设备防爆等级等隐患。同时注非常规场景,如极端天气下的储存安全、临时搬运过程中的碰撞风险。风险评估需量化危害程度,结合事故发生概率与可能造成的后果确定风险等级。对高风险项需优先制定管控措施;对中低风险项需制定常态化防控方案。

1.3 应急处置要点

应急处置需建立预防、响应、善后闭环机制。预案制定要针对不同危化品事故类型细化流程,明确应急指挥架构、各岗位职责与救援步骤,配备与风险等级匹配的应急物资,如针对有毒气体的防毒面具、针对泄漏的吸附棉与围堵工具,并定期检查物资有效性。响应阶段需快速启动预案,第一时间切断危险源,组织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根据事故类型采取针对性措施,如液体泄漏用沙土围堵、气体泄漏用喷雾稀释、火灾事故使用对应类型灭火器。善后阶段需对事故现场进行彻底清理,检测环境指标直至达标。组织事故原因调查,修订预案与管理措施,避免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二、化工工程项目危化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系层面问题

管理体系的系统性缺陷是危化品安全管理的核心隐患。部分项目未建立全流程管理制度,采购、储存、使用等环节的管理标准分散且衔接不畅,如采购环节未与储存环节共享危化品特性信息,导致库房准备不足。责任划分存在模糊地带,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管理时易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负责的情况,例如危化品运输到厂后的交接环节,常因未明确接收责任主体而延误检查。应急管理机制流于形式,应急预案多为模板化文件,未结合项目涉及的危化品特性制定针对性处置流程,且演练频次不足、场景单一,难以应对复杂事故。缺乏常态化的管理评估机制,对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未定期检查,导致部分过时规定长期沿用,无法适应新项目的危化品管理需求。

2.2 操作执行层面问题

操作执行的不规范直接增加事故风险。操作人员对危化品安全知识掌握不足,部分人员仅了解基本操作步骤,对泄漏后的应急处理、不同危化品混存禁忌等关键信息掌握模糊,易因误操作引发危险。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如为缩短工时省略领用审批流程、超额领用危化品后随意存放,或在未佩戴完整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开展作业。操作记录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不足,部分项目的危化品出入库记录存在漏记、补记情况,无法追溯物资流向,使用过程中的参数记录存在随意涂改,难以通过数据复盘发现潜在风险。

2.3 设施与技术层面问题

设施、技术落后制约管理水平提升。库房设施结构性差,一些库房没有根据危化品种类配备相应的保护设施,存放腐蚀性危化品库房没有进行防腐处理,地面渗水对墙体起到一定腐蚀作用。通风、防爆设施老化损坏,遇到高温天气,不能有效降低库房内可燃气体的含量。安全监测技术较少采用,大多数项目巡检主要是靠人工完成,无法采用检测泄漏、检测浓度的自动智能装置,不易发现微量泄漏,少数的仪器存在精度不够,比如使用过期的检测仪造成误判等。

三、化工工程项目危化品安全管理优化策略

3.1 完善管理体系

主要建立全过程、闭环管理的机制。要将采购、运输、储存各个环节的标准形成统一管理,形成环节信息反馈机制,比如采购环节确定了危化品种类,就将物料的特性、防护信息反馈到储存环节,督促前期将库房准备妥当。要对各个环节进行责任落实,针对不同的责任主体用清单管理形式进行部门和个人的细化职责。具体的应急管理要求加大针对性,通过项目的实际危化品品种对预案进行完善,增加泄漏、中毒急救等针对性流程,按月进行不同的差异模拟演练,如遇到多雨季节的泄漏、夜晚的大火等。

3.2 规范操作执行

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并对员工加强培训、严格监督。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从浅入深,对新员工进行危化品的基本属性及操作、应急等培训,对老员工加强混存禁忌、设备使用和维护的培训,鼓励通过事故案例分析、场景模拟演练等形式培训;制定实施操作、监管、追溯制度,对于涉及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各环节通过系统软件实施在线审批,杜绝操作程序的忽略现象;现场安排人员巡检,对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等不规范的情况及时纠正;记录操作实行规范管理,比如记录表的纸张和形式都要统一,需要记录的内容和具体格式要规定,操作记录本可以通过纸质与电子表双轨并行。

3.3 升级设施与技术

硬件优化侧重于安全方面的缺陷。对各危化品储存库室按储存内容不同分类改造,易腐害库室地面、墙壁均设防渗漏、耐腐材料,易燃品库室设置防爆灯及防静电接地;对通风设施、消防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维护,更换老化器件。在技术优化方面,可以分步实施,逐步将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地点配备危化品智能探测仪器,如易燃易爆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库室温度湿度自动感知设备,对危险品进行实时检测,避免危害发生;配备为危险品库室检查巡查人员携带使用的高精度便携式仪器及检测设备,定期校正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构建危险货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库存动态、领用及临期提示功能,自动生成库存超限、临期等信息并提醒督促。

结语

化工工程项目危化品安全管理需以全流程管控为基础。通过完善管理体系构建闭环管理,规范操作执行减少人为风险,升级设施与技术提升防控能力,可有效降低安全隐患。未来需持续优化这些策略,结合实际动态调整,为化工工程项目安全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化工行业安全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清,江欣欣,谢雅丽.加强实验室危化品安全教育及风险评估[J].化工管理,2024,(29):116-119.

[2]赵欣婕.业界研讨危化品储存柜安全技术团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2024,(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