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信息工程中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作者

朱天宝

身份证号码:370306197806260515

一、引言

传统信号处理技术依赖固定算法(如傅里叶变换)、离线处理(延迟超 100ms; ),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抗干扰能力弱(噪声抑制率 <50% ),复杂电磁环境下信号失真严重(误差超 15% );二是实时性不足(处理速率 <100Msp s),难以适配高速通信(如5G/6G,速率≥1Gbps)需求;三是特征提取精度低(复杂信号识别率 <70% ),无法满足雷达、遥感等场景的精准化要求。

随着电子信息工程向 “高速化、智能化、集成化” 转型,信号处理对实时性(延迟≤10ms)、抗干扰性(噪声抑制率 280% )、精度(识别准确率 295% )要求显著提升。研究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对推动通信、导航、图像处理等领域发展(如 5G 通信误码率降至 10⁻ ⁶ 以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二、电子信息工程中信号处理技术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技术应用面临三方面瓶颈:一是算法局限性,传统线性滤波(如均值滤波)难以处理非线性噪声(如脉冲噪声,抑制率 <40% );傅里叶变换无法同时精准分析时域与频域特征(时间分辨率与频率分辨率相互制约);二是硬件适配差,通用处理器(CPU)处理高速信号( > 1Gsps)时负载率超 90% ,专用芯片(如 FPGA)开发周期长(超 3个月)、成本高;三是场景适配性弱,单一算法无法应对多场景信号(如通信信号、图像信号、雷达信号),跨场景复用率 <30% 。

2.2 核心研究目标

技术优化需围绕三方面目标:一是性能提升,噪声抑制率 280% ,信号处理速率≥1Gsps,特征提取准确率 295% ;二是效率优化,算法复杂度降低 40%-50% ,硬件资源占用减少 30%40% ;三是场景适配,实现多类型信号(通信、图像、雷达)统一处理,跨场景复用率 270% 。

三、电子信息工程中信号处理核心技术方向

3.1 滤波去噪技术优化

提升信号纯净度:一是非线性滤波算法,采用小波阈值滤波(对脉冲噪声抑制率285% )、卡尔曼滤波(对高斯噪声抑制率 290% )替代传统线性滤波,适配复杂噪声环境;引入自适应滤波(如 LMS 算法),实时调整滤波参数(响应时间≤1ms),适应噪声动态变化;二是多域联合滤波,结合时域(滑动窗口滤波)、频域(陷波滤波)、小波域(小波包滤波),针对不同频段噪声分别抑制(综合噪声抑制率 285% );三是硬件加速,基于 FPGA 实现滤波算法并行处理(处理速率提升 3-5 倍),采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低功耗滤波模块(功耗降低 50%-60% ),适配便携式电子设备。

3.2 信号变换与分析技术

强化特征提取能力:一是时频分析优化,采用小波变换(时间 - 频率分辨率可调)、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窗函数自适应调整),解决傅里叶变换的时频分辨率矛盾,复杂信号特征提取准确率提升至 90% 以上;引入希尔伯特 - 黄变换(HHT),对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如雷达回波信号)的分析精度提升 20%30% ;二是多维度变换,结合小波变换与主成分分析(PCA),实现高维信号(如多通道图像信号)降维(维度降低 60%-70% ),同时保留关键特征;采用稀疏变换(如压缩感知),在信号采样阶段减少数据量(采样率降低 50%-80% ),提升后续处理效率;三是实时分析技术,基于边缘计算节点实现信号变换与分析本地化(延迟≤10ms),避免数据传输导致的实时性损失,适配高速通信、实时雷达等场景。

四、电子信息工程中信号处理技术实施要点

4.1 技术选型与场景适配

确保技术实用性:一是按需选型,通信场景优先采用高速滤波、自适应调制解调技术;雷达场景重点选用时频分析、智能目标识别技术;图像处理场景侧重多域联合滤波、深度学习特征提取;二是算法 - 硬件协同,根据算法复杂度选择适配硬件(简单算法用 CPU,复杂并行算法用 FPGA/GPU),避免 “大材小用” 或 “小材大用”;三是兼容性设计,采用标准化接口(如 AXI 总线、PCIe),确保不同信号处理模块(滤波、变换、智能分析)互联互通,模块复用率 270% 。

4.2 算法优化与验证

保障技术性能:一是算法简化,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如噪声抑制率下降 ≤5% ),简化算法复杂度(如减少计算步骤、降低数据精度),硬件资源占用减少 30%40% ;二是仿真验证,基于 MATLAB、Simulink 构建信号处理模型,模拟不同场景(如强噪声、高速信号),验证算法性能(如处理速率、识别准确率),未达标项优化迭代;三是硬件测试,在目标硬件平台(如 FPGA 开发板、嵌入式系统)部署算法,测试实时性(延迟≤10ms)、稳定性(连续运行 小时无故障),性能不达标时调整硬件参数或算法。

五、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中的信号处理技术需通过滤波去噪优化、变换分析强化、智能技术融合、高速处理突破,解决传统技术的抗干扰弱、实时性差、精度低问题,核心在于 “算法 - 硬件 - 场景” 协同适配。当前需进一步突破复杂场景下的实时智能处理、低功耗高速硬件设计等技术瓶颈。

未来,需推动信号处理技术与量子计算(提升复杂信号处理速率)、6G 通信(适配超高速信号)、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现全流程自优化),完善行业标准(如智能信号处理算法测试规范),拓展在智慧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为电子信息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助力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业升级。

参考文献

[1] 高旭伟. 电子信息工程中的信号处理技术研究[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2(7):2397-2398. DOI:10.12277/j.issn.1673-7075.2022.07.1197.

[2] 梁晓玲.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设备工程,2024(22):227-229. DOI:10.3969/j.issn.1671-0711.2024.22.091.

[3] 于元梅.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资讯,2025,23(12):37-39.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502-504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