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辅助药物在肿瘤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

杨佳丽 敖孟霖通讯作者

云南省肿瘤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  药学部

引言:肿瘤治疗伴随的毒副作用严重制约疗效与患者生存质量。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等并发症,常导致治疗中断甚至失败。辅助药物通过预防或减轻这些不良反应,成为肿瘤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撑环节。当前研究多聚焦单一药物,缺乏对辅助药物整体价值的系统评估。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数据分析,全面阐明其在提升治疗安全性、耐受性及生存质量方面的核心作用,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依据[1]。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期间在某三级肿瘤专科医院接受治疗的实体瘤患者共 300 例。病例筛选严格遵循以下标准:(1) 初治患者且接受含铂类或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2) 年龄范围 18-75 周岁;(3)ECOG 功能状态评分 0-1 分。排除标准为: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Child-Pugh C 级或肌酐清除率 <30ml/min )。最终入组病例包括胃癌 102 例,乳腺癌 85 例,非小细胞肺癌113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 n=150 )和对照组( n=150 ),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干预方案

1.2.1 止吐预防方案

针对高致吐风险化疗方案(如顺铂 ⩾50mg/m2 或阿霉素 gtrsim60mg/m2 ),实施三联预防性止吐治疗:化疗前 30 分钟静脉注射 5- 羟色胺 3 受体拮抗剂帕洛诺司琼 0.25mg ,同步口服神经激肽 1 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 125mg ,并联合地塞米松 12mg 顿服。对于中低致吐风险方案,采用帕洛诺司琼单药预防[2]。

1.2.2 骨髓抑制管理

所有患者化疗结束后 24 小时启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治疗,具体方案为非格司亭 每日 1 次皮下注射,连续使用至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至 1.5×10-9/L 或累计使用5 天[3]。

1.2.3 神经毒性防护

针对使用紫杉类化疗方案(含紫杉醇或多西他赛)的患者,预防性给予抗惊厥药物奥卡西平 300mg 每日2 次口服,疗程覆盖化疗周期全程。

1.3 疗效评价指标

1.3.1 主要观察指标

(1)化疗周期完成率:定义为实际完成既定化疗周期数与计划周期数的比值;(2) 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参照CTCAE 5.0 标准统计Ⅲ度及以上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非血液学毒性(恶心呕吐、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

1.3.2 次要观察指标

(1) 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核心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C30)进行动态评价,重点分析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及恶心呕吐、疼痛等特异性症状维度;(2) 治疗延搁率:记录因不良反应导致化疗剂量减量 ⩾20% 或治疗延迟超过7 天的病例比例[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统计软件建立结构化数据库,实施双人双录入的交叉校验流程以确保数据准确性。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后,符合正态分布者以均数 ± 标准差( )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2.1 治疗耐受性比较

干预组化疗完成率达 91.3% (137/1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6.0% (99/150)( , P<0.001 )。治疗延迟率干预组为 12.7% ,低于对照组的 34.0% ( P=0.002. )。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干预组不良反应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下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表1 不良反应对照表

2.3 生存质量变化

QLQ-C30 评分显示:干预组总体健康状况评分提高21.5 分,而对照组下降7.2 分(t=11.83, P<0.001 )。疲劳、疼痛、食欲丧失等维度改善幅度均 >15 分(P均 <0.01 )。

3 讨论

干预组化疗完成率显著提升 38.7% ( P<0.001 ),治疗延迟率下降 62.7%( P=0.002 ),这一结果印证了辅助药物作为化疗" 护航者" 的关键地位。三联止吐方案(5-HT3 受体拮抗剂 +NK-1 拮抗剂 + 糖皮质激素)通过阻断多条呕吐传导通路,使Ⅲ / Ⅳ级呕吐发生率降低 62.4% ( 8.0% vs 21.3% ),这与既往 Meta分析显示的联合方案较单药预防效果提升 57%-74% 的结论高度一致。G-CSF的规范使用使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风险降低 54.1% ( 10.7% vs 23.3% ),其作用机制不仅在于缩短粒缺持续时间,更通过维持化疗剂量强度,形成 " 剂量 - 疗效 " 的正向循环。值得关注的是,紫杉类方案相关神经毒性发生率降低 59.3% ( 13.3% vs 32.7% ),奥卡西平通过阻断钠通道异常放电,为神经保护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

QLQ-C30 量表揭示的 21.5 分总体健康状况提升( P<0.001 ),超越了肿瘤领域公认的 10 分最小临床意义差异值(MCID),证实辅助药物具有显著的患者获益价值,这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形成直接关联。生存质量的提升不仅体现统计显著性,更具有临床转化意义:WHO 生存质量评估标准指出,10-20 分的改善可转化为患者日常功能能力提升 1-2 个等级,意味着更多患者能够维持工作能力或家庭角色,这种社会功能的保留具有远超生理指标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为肿瘤支持治疗树立了新标杆: ① 构建了”预防 - 监测 - 干预”的闭环管理体系,将辅助用药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② 提出基于化疗方案的分层用药策略,如高致吐方案的三联预防、紫杉类方案的神经保护,实现了精准化给药;③ 建立了以治疗完成率为核心的疗效评估新维度,突破了传统仅关注客观缓解率的局限。值得深思的是,对照组 34.0% 的治疗延迟率中,大部分与骨髓抑制相关,这强调了G-CSF 作为化疗”时间守护者”的战略价值。

辅助药物是肿瘤治疗的“护航舰队”,使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提升,且显著提高治疗完成率。未来方向在于建立个体化用药模型(整合基因风险 / 年龄 /治疗方案),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避免过度医疗,最终实现肿瘤治疗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曾英坚 ; 吴敏 ; 徐丽霞 . 血液肿瘤及出血性疾病中西医规范化诊疗及管理 [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311. 142.

[2] 杨积顺 , 石结 , 胡晋红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 皮肤病治疗新的药物作用靶点 ?[C]// 中国药学会 ,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08 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学部 ;,2008:3125-3130.

[3] 黄继红 . 胃癌根治术中不同药物方案辅助化学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 , 2018, 39 (09): 1021-1023.

[4] 叶建新, 黄永健, 郑炜, 杨树钢, 林勇. 异甘草酸镁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辅助化疗时的保肝作用研究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 2010, 14 (03):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