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流程中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深度渗透与实践策略
田伟键
身份证号码:370321199501120610
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推动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建筑项目面临着工期紧、成本高、质量要求严等多重挑战。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存在流程模糊、责任不清、资源浪费等问题,导致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项目效益难以保障。
一、建筑施工流程中精细化管理推行的现状与问题
1.1 理念渗透不足,认知存在偏差
部分建筑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将其简单等同于严格管理或细节管理,未能认识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未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企业战略和文化,导致员工缺乏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和动力。部分项目经理仍沿用经验主义管理方式,对精细化的流程和标准执行不到位,认为差不多就行,影响管理效果。
1.2 流程标准化程度低,操作不规范
建筑施工流程涉及多个专业和工序,但许多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各项目、各班组的操作流程和标准不统一,导致施工质量和效率参差不齐。例如,模板支护的间距、拆除时间等缺乏统一标准,全凭工人经验操作;隐蔽工程验收的流程和资料要求不明确,容易出现漏检、错检等问题。流程标准化的缺失使精细化管理失去了实施基础,难以实现对施工过程的精准把控。
1.3 数据化管理薄弱,决策缺乏依据
精细化管理依赖于精准的数据支撑,但多数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不足。数据采集仍以人工记录为主,存在效率低、误差大、不及时等问题;数据分析仅停留在简单汇总层面,未能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问题;数据应用与施工决策脱节,难以实现基于数据的精准管理。
二、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建筑施工流程中的深度渗透路径
2.1 施工准备阶段
图纸会审精细化,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进行图纸会审,采用 BIM 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和碰撞检查,精准识别图纸中的错、漏、碰、缺问题,形成详细的会审记录并及时反馈设计单位进行修改。施工方案精细化,根据项目特点和现场条件,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明确各工序的施工方法、资源配置、时间节点和质量安全要求。对关键工序和难点工程编制专项预案,如深基坑支护、高支模搭设等,进行多方案比选和专家论证,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材料进行市场调研和比价,选择性价比高的供应商;对施工班组进行资质审核和技能考核,确保人员素质符合要求;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其性能良好。
2.2 施工过程阶段
工序管理精细化,将施工流程分解为若干道工序,明确每道工序的质量标准、验收程序和责任主体。实行样板引路制度,对每道工序先做样板,经检查合格后再全面施工。质量控制精细化,建立三检制和旁站监理制度,对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进行全程监控。利用信息化手段记录质量检查数据,如混凝土试块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等,形成质量追溯体系。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人及完成时限,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查验收。进度管理精细化,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和 BIM 进度模拟,制定详细的三级进度计划,明确各工序的开始和完成时间。每天召开进度协调会,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分析原因并采取调整措施。
2.3 验收交付阶段
分部分项验收精细化,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和程序进行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验收合格后签署验收记录,作为后续工序施工和工程结算的依据。竣工结算精细化,收集整理完整的结算资料,包括合同、签证、变更、验收记录等,按照工程量清单和计价规范进行精准核算。对结算中的争议问题,组织多方协商解决,确保结算金额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竣工交付精细化,制定详细的交付方案,明确交付流程、资料清单和各方责任。向建设单位移交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竣工图、设备说明书等,组织建设单位进行现场验收。对验收中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符合交付标准。
三、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地的实践策略
3.1 强化理念宣贯,培育精细化文化
对全体职工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训,借助学习班、研讨会、微课、案例介绍等形式,让广大员工明白精细化管理是什么,为什么要推进实施精细化管理,同时将推进精细化管理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管理中去,促使员工有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工作理念。如定期评选表彰精细化管理优秀案例,学习推广精细化管理优秀案例,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3.2 完善标准化体系,规范管理流程
制定贯穿于施工全过程的标准化手册,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规定相关工序施工技术、施工质量的要求;管理标准规定相关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及流程;工作标准规定岗位人员的操作行为及考核项。制定标准进行修编完善,并动态管理;形成建筑施工精细化管理手册,作为职工作业手册及依据。
3.3 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数据化水平
通过采用 BIM 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施工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共享、分析。通过 BIM 模型进行施工模拟、碰撞检查、进度管控;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现场的人员、材料、机械等数据,进行资源精准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施工数据进行挖掘,支撑施工的管理决策。比如通过智慧工地平台进行现场材料的库存实时监控,出现材料缺货及时预警。
3.4 加强协同管理,构建一体化平台
建立各方参建主体协同管理的统一平台,实时传达、共享信息。利用平台进行图纸会审、变更、进度协调等协同管理。明确各参建主体的职责分工,建立沟通机制,定期举办协同会议解决合作存在的问题,如利用协同平台实时推送设计变更信息,以便于施工单位、监理方实时把握变更内容并执行。
结论
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建筑施工流程中的深度渗透,是建筑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理念渗透不足、流程标准化低、数据化管理薄弱、协同不畅等问题,制约了精细化管理的落地效果。通过在施工准备阶段精细策划、施工过程阶段精细管控、验收交付阶段精细验收,能够实现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全流程中的深度渗透。
参考文献
[1]魏志强.建筑施工流程中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深度渗透与实践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22):89-91.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522030.
[2]宗晓光.建筑工程施工中精细化施工管理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0,11(1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