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能耗住宅暖通系统设计及研究
曾懿恒
身份证号码:432524199312241657
引言
随着节能理念的深入,超低能耗住宅成为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暖通系统作为住宅能耗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合理性直接影响住宅的能耗水平与居住体验。科学的暖通系统设计不仅能满足室内温湿度等舒适需求,还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契合绿色发展理念。超低能耗住宅暖通系统设计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在实际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影响节能效果。
一、超低能耗住宅暖通系统设计要点
1.1 负荷计算与设备选型
负荷计算是超低能耗住宅暖通系统设计的基础,需结合建筑围护结构性能与使用场景精准测算。需综合考虑建筑保温层厚度、门窗传热系数等因素,避免传统估算导致的设备选型偏差,若负荷计算值偏大,会造成设备装机容量过剩,增加能耗;偏小则无法满足舒适性需求。设备选型需以高能效、小容量、适配性为原则,优先选择变频式空调机组、热泵等可根据负荷动态调节输出功率的设备,同时匹配建筑的负荷特性,例如在冬季寒冷地区,供暖设备需兼顾制热效率与低温适应性,避免大马拉小车的能源浪费。
1.2 系统布局与管路设计
系统布局需通过优化路径缩短输送距离,减少管路能耗。供暖与空调管路应沿建筑外围护结构内侧敷设,降低沿途散热损失;分区域设置环路,使各房间能独立调节,避免无效能耗。管路设计需注重保温与水力平衡,采用高密度保温材料包裹管路,减少冷热量损耗。通过设置平衡阀调节各支路流量,避免近端房间流量过大、远端流量不足的问题。设备安装位置需兼顾节能与空间利用,例如将空调外机安装在通风良好的区域,提升换热效率,壁挂炉等设备靠近负荷中心布置,缩短供暖管路长度,从布局层面降低系统运行能耗。
1.3 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应用
可再生能源的整合需与暖通系统形成高效协同。空气源热泵可作为核心供暖设备,通过与建筑保温体系结合,在冬季提取空气中的热量为室内供暖,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地源热泵则利用土壤温度稳定性,通过地下埋管与暖通系统联动,在夏冬两季分别实现制冷与制热,降低运行能耗。太阳能集热系统可与供暖管路串联,在光照充足时为供暖循环水预热,减少主设备的制热负荷。
1.4 智能控制技术的融入
智能控制技术是实现系统精准运行的核心,需构建感知、调节、反馈的闭环体系。通过在室内布置温湿度传感器、 CO2 ₂浓度探测器,实时捕捉环境参数变化,避免传统人工调节的滞后性。控制系统需具备自适应调节能力,例如冬季可根据室外温度自动调整供暖水温,夜间无人时段降低供暖设定温度,夏季结合光照强度调节空调送风温度,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同时需关联建筑其他系统数据,如与门窗传感器联动,当检测到门窗开启时,自动降低对应区域的设备输出功率,避免冷热量流失。
二、超低能耗住宅暖通系统设计现存问题
2.1 设计阶段问题
设计阶段的疏漏会直接影响系统节能效果。负荷计算若依赖经验值而非精准建模,易导致结果与实际需求偏差,例如未充分考虑建筑朝向、窗墙比等因素,可能使计算负荷偏小,后期不得不通过增加设备功率弥补,违背超低能耗初衷。可再生能源整合设计缺乏系统性,如地源热泵埋管深度未结合当地地质条件,会降低换热效率;太阳能集热系统与供暖管路的连接方式不合理,可能因阻力过大导致热损失增加。部分设计未预留后期调节空间,系统运行参数固定,难以适应住户使用习惯变化,造成设计节能但实际能耗偏高的矛盾。
2.2 设备与材料选择问题
设备与材料的不当选择会削弱系统性能。部分项目为控制成本,选用能效等级不达标的热泵机组,虽初期安装成本较低,但长期运行能耗显著高于设计预期,供暖管路若采用普通保温材料,在低温环境下易出现结露现象,既增加冷量损失,又可能引发管路腐蚀。设备适配性不足也是常见问题,例如空气源热泵未针对寒冷地区进行特殊化设计,冬季易因结霜频繁停机化霜,影响供暖稳定性,风机盘管选型未匹配房间负荷特性,可能导致风量过大产生噪音,或制热能力不足需依赖辅助热源。
2.3 运行与控制问题
运行调节缺失会导致系统的节能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智能控制系统中,传感器布置不当,温度、湿度探头距离热源或风口过于接近,测量数值不准确,调节指令不符合实际,例如,实际并不冷,测量温度显示较低,温度设定较高而长期制热造成能源浪费。系统联动不足,例如,门窗传感器与暖通设备的控制联动不通畅,开门之后按照设定程序开启和运行,设备运行造成冷热量的跑冒损失。用户的控制操作方式不科学。
三、超低能耗住宅暖通系统设计优化策略
3.1 设计优化
优化设计。注重应用准确建模、协同系统的方法。负荷计算运用动态模拟分析技术,配合建筑能耗软件输入建筑围护结构的参数、地区气候资料等,输出逐时的负荷情况,不采用简单的经验估算方法;可再生能源整合,设计多能互补理念,对地源热泵埋管深度的设计依据进行土壤热响应测试,太阳能热能集热系统与供暖管路间接换热水箱连接,降低阻力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预留了可调节的模块化接口,以后可根据房屋的需要,增加或减少辅助热源的增加,也可以对管路走向进行改善,通过提前科学的设计、后期的适应性调整来达到平衡节能性与适应性的关系。
3.2 设备与材料的应用
选择低能耗、匹配度高的设备和材料。选择低能耗一级能效的热泵机组,北方地区空气源热泵还要满足有喷气增焓技术、保持采暖环境下高温、低环境温度的高 COP;供热管道选择高密度聚氨酯保温和外加防潮层,防止结露,关键接口处增加保温加厚。设备的选型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平衡投资和运转能耗成本,比如虽然有效过滤器的价格偏高,但可以降低较长时期内,设备因灰尘导致的能耗降低。根据房间性能选择适用的设备,卧室选择低噪声风机盘管,客厅选择射流风口,强化空气的交换。
3.3 运行与控制优化
控制环节改善原则为“智慧协同维修标准”。重新设计传感器点位,温湿度传感器离开热源和风口,且多个传感器输入平均温度为控制器反馈值;实现门、窗与风机运行的交互控制,例如门打开时,门对应的区域风机功率值相应下降。设计舒适的可视化控制界面,给定标准作息如睡眠等,限定温度变化幅度防止过度消耗。制定系统检修清单,定期过滤网清洗、换热器除垢等,且通过控制器对设备运行信息监测,提前上报异常报警,例如热泵结霜过密自动显示检查风机状态等,从系统控制运行全过程保证节能需求。
结语
超低能耗仼宅暖通系统设计对节能与居住舒适意义重大。本文分析其设计要点、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为相关设计提供思路。虽当前设计有不足,但通过设计、设备材料及运行控制优化可改善。未来持续探索技术,能推动该系统更节能高效,助力超低能耗住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超.超低能耗住宅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与运行探讨[J].居舍,2024,(24):95-98.
[2]马婷婷,张震,李峻炜,等.超低能耗住宅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与运行探讨[J].暖通空调,2024,54(03):1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