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传承
张永亮
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中心小学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承载着文化传承使命,教师应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融入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具深度,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教师引导学生融入中华文化可以树立其文化自信,激发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借助古诗词文化,神话故事传统节日等传统文化,教师能拓宽学生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另外,教师借助传统文化的元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审美情趣。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1.围绕写作教学,融入诗词文化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入诗词文化,使用诗境描摹、意象拓展、语言锤炼等方式,让学生在写作时借助诗词拓展思维,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与此同四,教师使用诗词中丰富的意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语言素材,提升其遣词造句的精准度,从诗词中提炼主题、感受语言之美,并尝试在写作中模仿诗意表达,提高其文学素养。因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在写作时更容易表达真情实感,让文章更具感染力。
教师在讲解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时,可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初步体会到诗词的节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还能使其从情感层面感受诗词的力量。教师带领学生详细解读诗词中“萧萧梧叶”“江上秋风”“篱落灯明”等意象,引导学生想象这些景象构成的画面,感受诗人借景抒情的妙处。在学生理解诗词意境后,教师顺势引导进行写作训练,让其模仿《夜书所见》借景抒情的手法,描绘自己在某个季节里印象深刻的场景,帮助其写作内容与自身的情感结合,提升写作的深度与感染力。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指出学生在模仿中对景物描写的生动之处,进一步引导融入情感,并结合《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思乡之情,启发其思考在看到这些景象时的内心感受,将情景相融的表达给予高度评价,向学生强调这正是从诗词中所蕴含的写作技巧。
2.对标阅读技巧,整合神话故事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神话故事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找出其共性,有利于更深入理解神话的内涵。与此同时,教师同学生在整合过程中学会提炼关键信息、归纳总结并提升阅读素养,鼓励学生进行对比联想,将不同神话故事中的相似元素联系起来,拓展其想象力,更有助于在阅读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例如在《盘古开天地》这一神话故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结构,帮助其梳理故事的发展脉络《盘古开天地》按时间顺序依次描述盘古沉睡、醒来开天辟地、顶天立地、身体变化等过程。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找出“一万八千年”“盘古醒来”“天和地分开后”等关键的时间节点,使用关键信息梳理故事经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女娲造人神话故事中关于创造主题的内容,进行对比让其更深刻理解,创造这一主题在不同神话中的体现。教师可让学生对比后羿射日中后羿勇敢坚毅,无私奉献的形象特点,并鼓励学生将盘古、女娲、后羿等人物进行对比,思考在故事中承担的不同角色,以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理解多个神话故事后,尝试整合相关内容,并用其语言讲述一个既包含创造主题,又展现英雄人物形象的故事,结合盘古开天辟地的创造精神、女娲造人的慈爱品质以及后羿射日的英勇精神,创造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神话故事。教师可组织学生尝试整合这些内容,讲述包含创造主题以及英雄人物形象等元素的神话故事,锻炼其归纳总结,让学生对神话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探讨节日文化
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知识,探讨传统节日文化。借助小组合作教师还可以集思广益,组织学生分享各自对节日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节日的起源、习俗、意义等内容,培养其探究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从而使其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
以《端午粽》为例,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带领学生深入探讨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初步朗读课文,讨论端午节的由来以及屈原投江的故事与端午节的关系,使学生理解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交流中拓宽知识面。了解端午粽的外形、味道、制作方法等,使学生接触文本描写感受粽子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你吃过哪些不同口味的粽子?”引导性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分享对端午粽的认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端午粽在端午节中的意义,使学生发现粽子不仅是美味的食物,更承载着对先人的怀念等情感,对端午节文化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同时也锻炼合作交流等能力。教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端午节挂菖蒲、艾叶、佩香囊、赛龙舟等其他传统习俗,并思考这些习俗的象征意义。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学生通过交流与分享,不仅拓宽了对端午节文化的认识,还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组织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再进行补充完善,使学生对端午文化有更清晰准确的把握。
结束语: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教师借助诗词、神话故事和节日文化等多维度的文化渗透,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并增强对民族传统的认知,这种方式不仅超越了知识传授,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和培养审美素养的关键。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深化,语文教学应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文化自觉,提升人文素养,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