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功能定位与实践模式探索

作者

王真理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文化馆 653300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石,对于增强乡村凝聚力、培育文明乡风、激活内生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乡村文化最鲜活的表现形式,既是农民群众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元江县基层工作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在免费开放、文化惠民、非遗保护等领域的探索,提炼群众文化活动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定位与实践模式,为破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提供经验借鉴。

二、乡村振兴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功能定位

(一)价值引领功能:凝聚乡村振兴精神共识

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明新风尚等元素融入文艺创作与展演,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例如,元江县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中,通过编排《乡村振兴谱新篇》等主题文艺节目,以快板、小品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倡导移风易俗,累计受众超 2 万人次。此类活动打破了传统说教式宣传的局限,使农民在参与或观看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乡村治理共识。

(二)文化传承功能:激活乡村传统文化基因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群众文化活动为非遗传承、民俗保护提供了活态载体。元江县通过“非遗进校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将棕扇舞、彝族烟盒乐作舞等 10 余项非遗项目引入中小学课堂与公共文化空间。

(三)社会治理功能:创新乡村治理实践路径

群众文化活动是乡村治理的柔性纽带,通过搭建群众参与平台,促进乡村社会关系和谐。元江县在“百千万文化工程”中,通过组建 85 支文艺骨干队伍、培育 1021 户“文化家庭户”,将文化活动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

(四)产业赋能功能: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动能

群众文化活动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可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元江县以金芒果文化旅游节、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为载体,将“非遗时装秀”“乡村音乐会”等文化元素融入产业推广,累计吸引游客超 16 万人次,带动芒果、茉莉花等农产品销售额增长 30% 以上。同时,通过“非遗伴手礼”申报(如白族米干、普洱茶醋)、非遗工坊建设(如澳和民族服饰研发中心),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2023 年,元江县 3 家非遗工坊实现年产值超 200 万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150 余人,形成“文化产业 .+ 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三、乡村振兴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模式

(一)“文化+治理”模式: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

该模式以群众文化活动为纽带,推动乡村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具体路径包括:

组织体系创新:通过培育“星级文艺队”“文化家庭户”等基层文化组织,构建“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艺队”三级联动网络。元江县 2022-2024 年培育 37 支市级“星级文艺队”、1021 户“文化家庭户”,形成“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文化传播格局。

活动载体创新:将文化活动与基层民主协商、政策宣传结合,如在“村晚”活动中设置“乡村事务议事环节”,让村民在文化娱乐中参与村级事务决策。

(二)“文化+传承”模式:筑牢乡村文化根脉

该模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通过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延续乡村文化基因。具体路径包括:

教育传承体系:建立“非遗传承人 .+ 学校+学生”的传承链条,如元江县在中小学开设棕扇舞、彝族丝竹乐等非遗课程,邀请传承人定期授课,实现“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

节庆活化利用:依托民族传统节日(如火把节、三月会),策划“非遗展演+民俗体验”活动,如元江县因远村“米干节”通过展示白族米干制作技艺、举办美食品鉴会,使这一省级非遗项目成为当地文化名片。

数字化传播:利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开展“非遗云课堂”“线上文化节”,团队制作的“哈尼族铓鼓舞”教学视频在抖音播放量超50 万次,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传统文化。

(三)“文化 .+ 产业”模式:释放乡村发展新动能

该模式以文化资源为内核,通过“文化 IP+ 产业融合”培育乡村特色经济。具体路径包括:

文旅融合模式:打造“文化节会 + 乡村旅游”品牌,如元江县金芒果文化旅游节通过“芒果宝贝评选+非遗时装秀 + 乡村音乐会”组合拳,年接待游客超 10 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收入增长 40% 。

文创开发模式:挖掘非遗元素开发特色产品,如元江县将傣族织锦、哈尼刺绣转化为“非遗伴手礼”,2024 年“绣彝裳多功能手工织布披肩”等 4 件作品入选市级非遗伴手礼,年销售额超 80 万元。

农旅融合模式:将文化活动与农业观光结合,如那诺乡猪街贡茶文化节通过“采茶体验+茶艺展演 + 茶叶品鉴”活动,推动猪街茶品牌知名度提升,茶叶价格较往年上涨 25% 。

四、群众文化活动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一)现存问题

资源配置不均衡:偏远乡村文化设施薄弱,如元江县打芒村等山区村寨缺乏专业演出场地,制约活动开展规模。

人才队伍断层:基层文化工作者老龄化严重,年轻人才流失。

创新动力不足:部分活动形式单一,依赖政府输血,如传统“送戏下乡”多为单向输出,群众参与度逐年下降。

(二)优化路径

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乡村文化广场、非遗传习所等设施的投入,推动“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资源下沉。

加强人才培育:实施“乡村文化人才振兴计划”,通过高校合作、传承人工作室等方式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如元江县与玉溪师范学院联合开设“非遗传承研修班”,累计培训基层文艺骨干 200 余人。

创新活动机制:引入“群众点单 .+ 政府买单”模式,通过问卷调查、线上投票等方式精准对接需求,如元江县在“文化下乡”前通过微信公众号收集村民喜爱的节目类型,使活动满意度从 65% 提升至 89% 。

五、结论与展望

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在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社会治理、产业赋能等方面具有多元功能。元江县的实践表明,通过“文化+治理”“文化+传承”“文化+产业”的融合模式,可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群众主体地位,推动文化活动与数字技术、生态保护、基层党建等领域深度融合,构建“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韩志亮.群众文化活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J].文化月刊,2023,(12):126-128.

[2]刘哲甫.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策略研究[J].新传奇,2024,(19):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