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高中阶段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建设路径探究
高庆国
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甘肃 定西 748200
摘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强化对高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对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坚定理想信念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究对高中阶段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高中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建设路径
铸牢高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当前,尽管多数高中教育工作者已认识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宣传教育活动中仍存在缺陷,难以实现常态化,致使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高中阶段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建设,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究的核心议题。
1.抓住课堂主阵地
课堂不仅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培育高中阶段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途径。因此,高中教育工作者需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有效融入其中,对学生产生深远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例如:思想政治课,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专题,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讲解民族政策、共同体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通过案例分析(如“昭君出塞”“茶马古道”等),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课,在历史教学中强化“多元一体”史观,梳理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脉络(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唐蕃会盟等);语文课,教学中选取体现民族团结的文学作品(如《最后一课》《百合花》等),分析其中的文化认同内涵;地理课讲解各民族分布与生态共同体关系;艺术课引入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绘画等非遗内容;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蒙古族摔跤、维吾尔族达瓦孜),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2.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高中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教育活动的构建,创设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与探索欲望,使学生自主对其知识进行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节、民族运动会等活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民族活动中,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等,加强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避免学生出现民族歧视或不理解的现象,影响到我国民族之间的团结。引导学生到实地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本小区或本学校中人员的民族属性,并查阅相关的资料,分析其民族的特点与风俗习惯,为筑牢高中阶段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支撑。组织学生开展“家乡民族文化生态”调研,如走访本地少数民族社区、记录方言童谣、拍摄非遗传承微纪录片,通过实地体验理解文化多样性与共同体的辩证关系。
3.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针对高中阶段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的特性,高中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此特点,通过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来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内容深度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多种媒介,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促进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确立。同时,高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定期发布铸牢高中阶段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信息,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各个民族的文化,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高中教育工作者可以举办以“铸牢高中阶段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校园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引导他们提高对其重视程度。
4.注重家校社协同
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民族政策,推荐《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体现民族团结的影视剧,引导家庭开展“共读民族历史”“共话国家发展”活动。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参与民族文化实践,如参观民族博物馆、参加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庆典,发挥家庭在价值观传递中的基础作用。与博物馆、烈士陵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览。邀请老党员、边疆战士、民族企业家等担任校外辅导员,通过亲身经历讲述“家国同构”故事,增强教育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5.创新教育载体
数字化与新媒体赋能。利用AI、区块链技术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竞答”小程序,设置闯关积分、排行榜等功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开展“虚拟民族团结之旅”线上活动,通过地图打卡形式,让学生了解各民族聚居地的历史文化、发展成就,强化“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的意识。
6.搞好跨区域交流
与边疆地区、民族地区中学建立“云端课堂”“手拉手”结对,通过线上共读一本书、线下交换民族文化手工艺品等方式,增进地域认知与情感联结。
7.搞好社团活动
成立“民族文化传播社”“民族团结宣讲团”等学生社团,通过校园广播、公众号推送民族文化知识;开展“社区民族团结宣传”志愿服务,如为老年人讲解民族政策、协助举办社区民族文化节。
8.强化师资力量
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邀请民族学专家、基层民族团结模范进校授课,提升教师对民族理论、政策的理解深度。组织教师参与民族地区研学实践,如赴新疆、西藏等地考察对口支援项目、民族团结示范社区,积累鲜活教学案例。
9.建立长效评价督导机制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教师职称评审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例如:学生参与民族文化活动的次数、调研报告质量等作为德育学分重要指标。教育部门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课程开设、活动落实情况,推广典型经验(如某中学“民族文化积分制”“跨民族学生结对帮扶制度”)。
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政治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常态化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情感,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探索实施路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家校协同育人、创新教育载体、搞好跨区域交流等多元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质量完成高中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艳荣,王振友,李欣欣.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思考[J].沈阳干部学刊,2022,24(03):44-45.
[2]黄泰博,陈纪,王慧萍.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06):22-28.
[3]薛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广西边疆治理研究之二[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3,35(03):62-68.
作者简介:高庆国(1973—),男,汉族,甘肃渭源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高中学校德育,高中学校大思政,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
项目名称:铸牢高中阶段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建设路径研究
项目来源: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 甘教民函〔202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