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更新背景下风景园林的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协同路径研究

作者

刘维森

身份证号码:37030419820204061X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已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更新中承担着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生态修复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文化传承则有助于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将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探索协同发展路径,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城市更新中风景园林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协同的重要性

2.1 提升城市生态与文化品质

生态修复可恢复城市受损的生态系统,如通过植被恢复、水体净化等措施,增强城市的生态调节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文化传承方面,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风景园林,能使城市的文化底蕴得以彰显。例如,在园林中恢复历史园林景观或融入历史元素,像亭台楼阁、碑刻等,可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使城市在生态与文化品质上得到双重提升。

2.2 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当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加舒适、优美的生活空间。同时,熟悉的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中得以体现,能唤起居民对城市历史的记忆,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魅力。这种生态与文化的双重满足,能够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2.3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文化传承则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独特的文化魅力能够吸引人才、投资和旅游,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二者协同发展,能够实现城市生态、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共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城市更新中风景园林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缺乏有效整合

在实际项目中,生态修复往往侧重于生态功能的恢复,如植被种植、土壤改良等,而忽视了文化元素的融入。文化传承则更多地关注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的保护,未能充分结合生态修复的过程。两者各自为政,导致风景园林在生态与文化方面未能形成有机整体,无法发挥协同效应。

3.2 文化资源挖掘不深,生态修复技术落后

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很多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在生态修复技术上,部分城市仍采用传统、单一的方法,缺乏对现代生态修复技术如雨水花园、垂直绿化、生态屋顶等的应用,导致生态修复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城市更新的需求。

3.3 公众参与度低

在风景园林的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项目中,公众参与度普遍较低。项目决策和设计过程往往由专业人员主导,居民缺乏参与渠道,对项目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不高,这也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后续维护。

四、城市更新中风景园林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的协同路径

4.1 基于生态修复的文化空间营造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利用地形、水系等自然元素,营造具有文化特色的空间。例如,结合当地的历史传说或文化故事,打造主题公园或文化广场。在修复城市水系时,可在周边设置与水文化相关的景观小品、雕塑等,将生态

空间转化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4.2 文化元素融入生态修复实践

选择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进行种植,如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种植象征吉祥、长寿的银杏、龙柏等植物。在生态修复工程中,运用传统的营造技艺,如传统的叠山理水手法,既实现生态修复目的,又传承了传统园林文化。同时,将历史建筑的元素,如建筑的色彩、图案等,融入到生态修复后的景观设施中,如亭子、廊架的设计。

4.3 生态与文化协同的景观规划设计

在景观规划设计阶段,将生态目标与文化目标相结合。构建生态廊道时,充分考虑廊道沿线的文化遗址和历史建筑,通过合理的线路规划,将这些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形成兼具生态功能与文化价值的景观带。在公园设计中,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既有满足生态休闲的自然区域,也有展示城市文化的文化展示区,使生态与文化在空间上相互融合。

4.4 多方合作与公众参与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多方合作的机制。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项目;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同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通过社区工作坊、设计竞赛等形式,让公众参与到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使项目更符合居民的需求,也提高公众对项目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后续维护。

五、案例分析

以某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更新项目为例,该城市在进行老旧城区改造时,对一片废弃的工业用地进行了风景园林建设。在生态修复方面,运用现代生态修复技术,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种植大量乡土植物,构建了稳定的植物群落,恢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在文化传承方面,深入挖掘当地的工业文化历史,保留了部分工业设施,如高大的烟囱、废弃的机器等,并将其改造为景观小品和艺术装置。同时,建设了工业文化博物馆,展示城市的工业发展历程。通过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的协同,这片废弃地转变为一个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城市公园,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六、结论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风景园林的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基于生态修复的文化空间营造、文化元素融入生态修复实践、生态与文化协同的景观规划设计以及多方合作与公众参与等协同路径,能够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文化的传承发展,使城市在生态、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取得良好效益。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创新,为城市更新中的风景园林建设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借鉴,打造出更多宜居、宜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 朱世人. 当代工业城市发展背景下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以大同文瀛湖公园为例[J]. 中国园林,2014(11):48-53.

[2] 吴斌,刘歆婷,房伯南,等. 城市更新背景下基于共生理论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广州市小洲村改造项目为例[J]. 中国园林,2025,41(3):60-67.

[3] 梁 爽 . 城 市 双 修 背 景 下 中 国 风 景 园 林 的 营 造 策 略 [J]. 建 筑 与 装饰,2020(15):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