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张婧钰
河北师范大学 050024
一、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作为其哲学基础之一,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解放与发展,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人本逻辑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旨在梳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并探讨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区别于传统哲学对“人”的抽象思考,强调从“现实的人”出发,考察人的存在与发展条件 [1]。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把人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最具革命性的观点是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这一定义突破了生物学本能或心理属性对人的定义,将“人”理解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生成性存在。人在劳动中与他人发生联系,在交往中形成意识和价值,其社会性是人类本质最核心的维度。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发展应当走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他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不再被压迫、异化,而能够在自由的社会关系中实现多方面的潜能。这一思想为后世提供了理想人类社会的价值愿景,同时也构成衡量现实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马克思主义则立足于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强调通过社会变革解决人的异化与压迫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不仅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更是推动人从“被统治者”向“自由实践者”转变的理论武器。
三、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的发展诉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路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过程,其核心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强,更是对人的尊严、幸福和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出鲜明的人本导向。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不仅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更体现出对个体发展权利和价值实现的制度性承诺。在国家层面,通过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为个体发展创造更均等的起点和更稳定的保障环境。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确保人人享有参与发展、分享成果的权利。
在教育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大力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重视人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强调价值引领、文化滋养和道德培育,关注个体内在世界的充实与升华,使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和物质的进步,更是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健全。此外,中国式现代化高度重视社会参与,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基层治理、民主协商、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社会归属感[3]。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性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其核心理念“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愈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作为理论源泉,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回应现实需求的政策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高度重视制度安排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制度的优化应围绕人的基本权利与发展机会展开。在教育方面,国家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支持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体现出对“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这不仅解决了“能否上学”的问题,更着眼于“能否发展”的深层诉求,回应了人学思想中对自由发展的追求。同时,住房保障、养老体系等公共政策的持续完善,体现出制度对于“人的生活尊严”的维护。
(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与价值尊严,这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中得到了文化层面的体现。国家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本质上是对个体尊严、社会正义与人际关系良性互动的引导。在人学视角下,价值观建设不仅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组成部分,更是塑造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体系、媒体传播、文艺创作等形式,形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稳定性和凝聚力的文化基础[4]。
(三)激发个体参与与主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并非单向度的“国家主导”,而是在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空间的过程中实现共建共享。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强调个体的能动性,认为人不仅是被动的对象,更是社会的创造者。在这一思想引导下,中国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强化社区居民自治、村民议事制度、网格化服务管理等机制,为人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平台。此外,民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协商平台、“四议两公开”等方式,确保了人民群众在治理中的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强化了人的主体地位,从制度落地到治理日常,构建了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
(四)回应现代技术背景下的伦理挑战
在平台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个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异化风险。算法垄断、隐私侵犯、过度劳动等现象,容易将“人”简化为工具性存在,使其丧失作为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和价值感。马克思主义早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便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异化状态,提出必须通过制度革新与社会重构实现人的本质回归。
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应当积极引导技术为人的发展服务。例如,通过数据治理立法强化对平台的监管,通过保护劳动者权益减少“算法压迫”,通过推动数字素养教育增强人的主动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落实人学思想、抵御技术异化的实践路径,旨在保障人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依然拥有自由、自主与尊严。
结语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不仅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与历史使命,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引。在推进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主体性提升,既是对人本理念的贯彻,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体现。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现代化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福有 , 石书臣 . 人学视角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 [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4,10(02):145-151.DOI:10.16513/j.gxmkszyllyj.2024.02.013.
[2] 赵尚龙 . 信息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探析 [J]. Advances inPhilosophy, 2025, 14: 57.
[3] 徐炜 , 刘博维 . 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 : 理论逻辑 , 模式转型与未来走向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56(3): 114.
[4] 胡玉玲 , 李珂 .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四重逻辑 [J]. 教学与研究 , 2024, 58(8):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