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女主角对选段《Memory》的思考与表演

作者

汤雨航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猫》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根据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童话诗集《老负鼠的现世猫书》改编的音乐剧,其中《Memory》是较为经典的片段,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悦耳且富有故事性,流行语美声唱法的融合更是带给观众视听享受。本文着重分析了女主角对选段《Memory》的思考,探讨表演技巧,以期为表演者提供表演借鉴。

关键词:选段《Memory》;音乐分析;演唱技巧

引言

《Memory》是音乐剧《猫》第二幕中情感表达最为丰富、热情、饱满的曲目,以独唱形式演绎了当昔日红颜繁华落尽后酸楚,细腻的歌词与动听的旋律,勾勒出婀娜多姿的“猫女”形象。演唱者需代入主角“格里泽贝拉”,从歌词、旋律上进行思考,为“深情演绎”奠定基础。

一、女主角对选段《Memory》的思考

纵观全曲,《Memory》的情感层次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感伤过去,以轻声吟唱为主,旋律反复,主要是追忆曾经万众瞩目、光彩照人生活片段,对比狼狈不堪的现在,不由得感到悲伤,独自彷徨、备受排挤,是以“伤怀”为主题的乐段。

第二段:感慨当下,经历悲伤、绝望后,面对的新机遇的到来,女主角开始期待的,以坚强、充满信念的姿态迎接未来,即使饱受摧残也不能被打倒,坚信黎明会到来!表露了女主角对归家的渴望与憧憬,为后续即将到来的“高潮部分”做好铺垫。

第三段:憧憬未来,备受摧残的“格里泽贝拉猫”最终感动了其他猫,在他们懊悔、感动、自嘲中,格里泽贝拉最终成功升入天堂。

递进的情感表现出女主角在追忆往昔后的释怀,歌者通过声音传递情感,展现出女主角面对新机遇、未来的勇气与期待,歌词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如“Daylight I must wait for the sunrise. I must think of a new life and I mustn’t give in.”充分体现出了音乐的力量感,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融合柔美、抒情、清苦的演唱,也使其成为音乐剧《猫》中的经典。

二、选段《Memory》的歌唱表演技巧

(一)气息的精准把控与流畅运用

在声乐表演中,“气息”把控尤其重要,关系着音色、音量、音域、情感等多方面[1]。音乐剧在表演的过程,通常是歌唱与肢体表演相结合的方式,为保持气息稳定,演唱者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的气息控制方法,包括腹式呼吸、胸腔呼吸以及胸腹式呼吸,通过快吸慢呼、快吸快呼、慢吸慢呼、慢吸快呼控制气息速度。演唱者根据谱面上的音乐标记,采取不同的“呼吸法”,在不同节奏型下以不同方式换气,支持演唱情绪流转变化。

在《Memory》选段开始时,演唱者需要通过胸腹式呼吸来维持叙事性旋律,确保音乐流畅度,而混合拍子则为换气带来困难,需要精准掌握每一种节奏型的重音位置并“自然换气”,避免出现明显换气口影响音乐整体表演效果。进入节奏性较弱的歌唱部分,则应运用快吸慢呼的方法,让歌曲以自然舒畅、婉转优美的状态呈现。在音乐结尾处,有“rubato(自由速度)”标记,此时演唱者可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即在原本的速度、节奏基础上进行歌唱处理,因而演唱者的二度创作能力也会影响到歌曲的整体效果。结尾部分,“Look! A new day has begun”乐句,需要歌唱者收拢情感、缓慢释放,在经过高潮演唱后,以“声断气不断”的方式收尾,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视听效果,在回味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心灵体验。

(二)咬字的精确呈现与声音控制

《Memory》是一首情感相对强烈的英文歌,而英语与母语在发声方式、结构上均存在差异,因而在演唱过程中很有可能受“母语前摄抑制”影响,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不利于声音控制。尤其是一些英文咬字,需要预留出足够的口腔空间,以打开歌唱通道,实现头腔、胸腔共鸣稳定。因此,演唱者必须熟练把握歌词内容,注意“咬字”,如唇齿音、清辅音以及浊辅音等,为后续的情感表达、声音与情绪控制奠定基础。

比如,在演唱的“Poco più mosso”引导的乐段时,可采用“宣叙调”演唱方式,带有音量独白、旋律性较弱、节奏自由。演唱者需要做到“咬字清晰”,增强语气、做到声韵兼备,通过胸腔共鸣,让声音更加稳定、扎实,借此展现格里泽贝拉的坚定。再比如,二声部重唱部分,两位歌唱者合唱时音域跨度在八度,形成了极和谐音程,格里泽贝拉的“低八度”旋律演唱,需要以横膈膜震颤让声音变得更加厚重,以迎合其此时的心境,再与“杰米玛”的清脆嗓音形成对比,使音乐更具欣赏性。

(三)情感的深切表达与角色塑造

在歌唱表演中,若是想要精准把握情感,除了要对歌曲的旋律进行层次分析、代入角色感知音乐所要传递的情感内涵,还要从贯穿的“背后故事”着手[2]。格里泽贝拉是一只被外部世界诱惑走向繁华,但饱尝辛酸后回归猫群后,又被拒绝,但仍然没有放弃希望,在死亡、孤苦、无奈、痛苦等特征加持下,最终“演绎”出《Memory》。因此,《Memory》以低沉旋律为切入点,塑造了满身疲惫与伤痕、渴望归家角色,随着旋律变化、情感递进,最终告别过去生活,期待获得新生。一开始低沉的旋律为大家展现了一个落魄肮脏充满着疲惫与伤痕,极度渴望归家的角色。随着旋律的不断变化,从一开始被大家排挤唾弃无人接纳,再到对过去生活的告别,期待获得新生,形成了柔美与坚毅、悲苦却充满希望的强烈反差,也使得“格里泽贝拉猫”的角色形象更加鲜明。

基于大背景、歌词内容、不同乐段的情感理解,再融入演唱技巧以成功塑造角色,比如进入音乐术语“Broadly(宽广的)”部分,歌唱者的声音应有爆发力,口腔完全打开,以胸腔、头腔共鸣的方式将声音“推”到顶峰,以表现格里泽贝拉对重获新生的迫切。

结束语

综上,声乐表演需要歌唱者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情感表达能力,在与女主角共鸣的基础上,结合其经历、情感变化,融合技巧,来达成塑造鲜明角色的目标,让音乐更具感染力、表现力。《Memory》中充斥着矛盾、复杂的情感,但女主角没有一味沉浸过去,而是勇敢面对未来,期待获得新生,演唱者在锻炼气息、咬字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演唱技巧与情感相匹配,最大限度上展现出“格里泽贝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晨.浅析语调与句法在声乐作品演唱中对情感表达的影响[J].参花,2025,(03):141-143.

[2]李飞,吴丹.原创音乐剧中美声演唱方法的运用探析[J].大观(论坛),2024,(1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