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游戏化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郭平
天门市实验小学 431700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逻辑关系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本文将从情境模拟、任务驱动、合作竞赛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游戏化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1 在生活场景中渗透数学思想
情境模拟作为游戏化教学的一项关键策略,其核心在于将数学思想融入学生熟悉的日常环境。这种策略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的生活挑战,目的是在数学世界与学生现实体验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从而有效点燃学习的主动意愿。以“植树问题”教学实践为例,教师能够构思“校园绿化规划”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承担“小小设计师”的角色任务。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布置题目:“设想学校需要在长度 100米的小路单侧栽树,设定每间隔 5 米种植一棵,并且要求道路两端均需栽种,计算所需树苗总量。” 学生必须动手绘制线段图,仔细琢磨间隔数量与树木棵数之间的复杂关联,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的规划方案。教师此时不妨追问学生:“假若道路两端都不栽种,或者只选择其中一端栽种,最终结果会发生什么改变?” 当学生对比分析这些不同限制条件下的植树方案时,“两端都种时,棵数 Σ=Σ 间隔数 +1 ;一端种一端不种时,棵数 Σ=Σ 间隔数;两端都不种时,棵数 Σ=Σ 间隔数 -1”的数学规律,就能以一种直观清晰的方式被学生所把握。情境模拟能否奏效,很大程度取决于情境本身是否具备真实感和趣味性。教师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开发诸如“公园步道设计”或“街道路灯安装”这类模拟任务。学生在处理这些贴近实际的难题时,数学的实用价值自然得以显现。比如在“公园步道设计”情境中,教师提出要求:“公园内存在一条环形步道,总长200 米,计划每间隔10 米安装一盏路灯,求解所需路灯的总盏数。” 学生通过画圆形示意图并标记间隔点,能够自行探索发现环形植树场景中特有的“棵数 Σ=Σ 间隔数”这一结论。这种将数学原理巧妙嵌入生活场景的做法,其优势不仅在于降低了认知的坡度,更有助于促成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养成和数学应用意识的逐步建立。
2 在挑战中深化知识理解
游戏化教学实践中,“任务驱动”作为核心策略,其价值在于借助设计具备一定挑战性的具体活动,有效唤起学生的主动探究意愿,促使他们在为达成任务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对知识的建构与深化理解。教师围绕“植树问题”设计名为“植树挑战赛”的教学活动时,学生分组协作,各小组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尝试解答难度递增的植树问题题目。例如,“在一条长 50 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5 米种一棵,两端都种,需要多少棵树苗?”被设定为初级任务;“在一条长 80 米的环形步道一侧植树,每隔 8 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苗?”构成中级任务;高级任务则表述为“在一条长 120 米的小路两侧植树,每隔 6 米种一棵,两端都种,需要多少棵树苗?”。任务难度沿着初级、中级、高级的路径逐渐提升——这种设计意图明确指向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应对挑战时不断加深对“植树问题”内在数量规律的认识。任务驱动策略能否成功,关键要素在于任务本身是否具备清晰的层次划分以及必要的开放性。教师必须仔细考量学生群体认知能力的实际差异,据此设计出不同难度层级的任务内容,确保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能在克服任务挑战后获得个人成就感的满足。初级任务“在一条长 50 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 5 米种一棵,两端都种,需要多少棵树苗?”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包括动手绘制线段示意图或者列出数学算式;面对中级任务“在一条长80 米的环形步道一侧植树,每隔 8 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需要领悟环形场景下植树问题的特殊性,进而发现“棵数 Σ=Σ 间隔数”这一核心规律;高级任务“在一条长 120 米的小路两侧植树,每隔 6 米种一棵,两端都种,需要多少棵树苗?”则要求学生将“两侧植树”、“两端都种”等多项知识要点综合运用于解题过程,应对更复杂的现实情境问题。
3 在互动中培养综合能力
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路径中,合作竞赛扮演着补充性角色,其价值在于借助小组协作与竞争的双重机制,着力培育学生的集体行动意识与争取优胜的心理倾向,同时促进其交流互动水平与解决问题的新颖思维得到发展。以“植树问题”的教学情境为例,一种可行的活动设计是“植树接力赛”。该活动要求教师将学习者划分为多个小型团队,每个团队的任务是在合作状态下解决一组特定的“植树问题”。一项典型的任务指令可能是:“每组需在 5 分钟内完成 3 道植树问题,每完成一道题可获得 1 分,最终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活动的执行环节,学生必须进行角色与任务的分配,可能出现的情景包括一部分成员负责图形绘制,另一部分负责建立数学表达式,同时还有成员承担答案验证的工作,整个过程的完成依赖团队的协调配合。决定此类合作竞赛效能的核心要素,涉及小组内部职责划分的科学性以及竞赛规则本身的公正程度。分组工作需要教师投入考量,依据在于个体学习者的性格差异与掌握知识的程度,理想的组合应包含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目的是实现彼此能力上的相互支持。具体到“植树接力赛”,教师的安排可以体现为指定一名学生进行图示表达,另一名学生专注于公式推导,再有一名学生执行结果校验,这种职责分工能够使解题效率获得提升。规则制定环节,教师务必保障所有参与团队拥有均等的获胜可能性。例如,一条明确的规则可以表述为“每道题限时 1 分钟,超时不得分”,此规定旨在消除因时间资源差异可能引发的公平性质疑。
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情境模拟、任务驱动、合作竞赛等策略,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知识理解,培养综合能力。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情境模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在挑战中主动建构知识,合作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海锋 .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 [J]. 中国新通信 , 2025, 27 (04): 146-148.
[2] 苏玉兰 . 游戏化教学视角下益智玩具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策略 [J]. 玩具世界 , 2025, (01): 236-238.
[3] 田维英 .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游戏化”策略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4, (06): 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