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量质效优化设计

作者

邬春梅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第七小学 015100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教育界正处在一场深刻的变化之中。小学数学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业设计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教学质量。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过于重视量的积累,忽视了质的提高,从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效果差。因此,怎样根据这一政策指导,对小学数学作业的量、质、效展开设计,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会从剖析小学数学作业现状开始,探讨量质效优化设计的具体策略,希望可以给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提供一定的帮助。

1 优化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意义

在“双减”政策全面实施的大环境下,改进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诸多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科学的作业设计可减省学生不需多做的学业负担, 不作无谓的机械重复与低效练, 学得才更有针对素养培育的方向。而优化作业可以达到从“量”的堆积到“质”的提高的转变,促使数学教育回到启发思维,引导探究的本质上来。它有利于促进教育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和个人化发展,可以帮教师准确定位学情,调整教学方式,达到减负与提质并重,知其一与知其二共生的教育目的。

2 小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2.1 作业量过大加重学生负担

现在有不少小学生在数学学科上还存在着作业量过大的情况。一些老师和家长被传统的观念所影响,认为多做题可以巩固知识、提高成绩,所以经常采用题海战术布置作业。这类重复性、机械性的计算、应用题占用了学生课后休息、发展的空间,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焦虑、疲倦情绪,这与“双减”政策想要减少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是相悖的。而且过量作业并不能带来相应学习效益的提升,反而抑制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2 作业质量不一,缺乏针对性指导

小学数学作业在质量上也有很大差别。很多的作业内容都是围绕现成的教辅材料展开,题目设计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学生的认知,没有层次性和拓展性。作业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难度和容量一刀切,不能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求。对于有余力的学生来说,作业没有挑战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作业难度大,起不到巩固作用。缺少细致设计的作业无法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有效学习。

2.3 作业评价方式单一且反馈效果欠佳

作业评价层面,很多教师依然采取传统方式用“ √ ”“ × ”加上等级或是分数,注重关注是否得到正确的答案结果,并没有注意到作业解题过程中思考的痕迹,付出了多少以及是否有创意等问题。学生拿到作业后,只看对错,不反思原因,造成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其次,评价主体单一,大部分由老师来评价,缺少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过程。这种单向、终结性评价机制不能培养学生自我检测和元认知能力,也不能发挥作业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作用。

3 小学数学作业量质效优化的具体策略研究

3.1 作业内容的优化

改善作业设计是加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依照课程标准和教学目的,细心挑选具有典型意义,启发作用以及关联性的习题,防止简单重复,作业设计要针对核心知识,冲破重点难点,还要融入生活情境。从而加强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和趣味性,在讲完“小数加减法”之后,可以安排“家庭一周消费支出核算”的任务,促使学生去记录并且剖析有关的数据。在学习“条形统计图”之时,则可设计“班级同学最喜爱运动项目调查”这样的项目,让同学们亲身参与到数据搜集,整理和表现的过程当中。课程设计要兼顾层次性与灵活性原则,构建起由基础题、延伸题和探究题组成的三维评价体系,促使学生按照自身能力特征自主挑选契合题目,保证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可以融入跨学科整合理念。在“对称图形”教学环节加入艺术创作活动,或者把“测量”模块变成科学实验探究任务,以此拓宽数学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3.2 作业形式的优化

冲破传统的单一书面测验模式,这是改良教学成果的主要途径。教师要规划多种类的作业形式,包含实践操作类的,用小棒搭建几何模型,用尺子丈量教室里的物品,探究调研类的,记载家庭每月的能耗数据并加以剖析,趣味闯关类的,回答数学谜题,参加数独游戏,数字化互动类的,凭借教育平台执行分数可视化练习。在讲解“时间概念”之后,布置学生制作纸质钟表并标明特定时刻,当结束“周长与面积”单元时,增添“校园绿化规划”项目,算出不同方案的总周长和总面积,小组协作型的任务同样不可少,分成小组去“测量校内树木的高度”,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培养交流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样的作业形式比较契合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有益于引发学习兴趣并加深知识领悟。

3.3 作业过程的优化

教育实践的核心是找到“怎么落”的具体路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作业管理框架,包含课前预习、限时完成以及自我反思等环节。从而培养他们的时间规划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命题设计上,要加入更多开放性与探究性因素,讲授“分数比较”概念之后,可以促使学生用多种策略探究⅖与 ¾ 的大小关系,并且详细记录解题步骤,依靠数字化工具来辅助教学,采用语音记录保存思维轨迹,借助绘图软件直观展现数学原理。如此一来,知识理解水平就能得到明显改善,在学习“平移与旋转”时,可以用移动终端搜集生活实例,再分组讨论分析,这种新形式既加强了课堂互动效果,又给教师赋予了全面的学生学业数据支撑。

3.4 作业评价的优化

构建多元、创建系统化的作业评价体系属于改善教学质量的关键部分,评价既要重视成果也要关注过程,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所选方法的恰当性以及学习投入程度,采取“等级 + 评语”的综合评定办法,评语须要具体而且具有针对性。像“凭借线段图把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表现出来,试着找出多种解题途径”,可以加入同伴互相评价与自我反思,当实践任务结束以后安排反思记录表。通过小组间的质疑和交流来推动元认知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倡增值性评价理念,促使学生从纵向视角看待自身成长历程并体会进步,教师应当定时举行专题反馈会议,就典型案例展开集体研讨,以使全部学生都能深入探究问题实质,进而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推动效果。

结语

所以“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量质效优化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教育者从作业内容、形式、过程和评价等多个方面去探究、去尝试。通过对科学合理作业的设计,不仅可以切实减轻学生们的课业负担,而且也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们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学习新的设计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减负不减质,提效更育人”的教育目的,为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东杨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策略 [J].亚太教育 ,2024(8):30-32.

[2] 何晓燕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策略探析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