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 让名著“活”起来

作者

高莹

老河口市实验小学 441800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这 21 年里,我始终在探索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的方法。今年是我带的第三个六年级,AI 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我深受触动——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智能工具,竟然能如此自然地融入课堂。

今年我第一次尝试将 AI 技术与名著阅读结合,没想到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也让我对“AI 技术赋能语文教学”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在小学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教学中,《骑鹅旅行记》作为经典世界名著,因涉及异域文化和长篇叙事,部分学生常觉得“离得远、读不进”。为破解这一问题,我尝试将“学生手绘插图”与“AI 动画”结合,让静态的文字和图画“动”起来,不仅激活了名著阅读,更延伸到了日常表达、诗词学习和毕业季的活动中。

一、从“画名著”到“动名著”:《骑鹅旅行记》的动画实践

整本书阅读后,学生对尼尔斯的冒险故事已有大致了解,但对关键情节的细节记忆和情感共鸣仍显不足。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摸索出三个实践步骤,让名著真正“活”起来:

1. 梳情节,画关键——让插图扎根文本

先引导学生梳理《骑鹅旅行记》中的核心情节:尼尔斯变小、与雄鹅莫顿飞行、遭遇狐狸斯密尔、帮助大雁脱险……再让学生选择“最想让读者看到的场景”手绘插图。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绘画基础,有的画“尼尔斯骑在鹅背上俯瞰村庄”,特意突出他变小后“惊讶又害怕的眼神”;有的画“大雁们在湖面休息”,用波浪线表现湖水的动态。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文本”,我常跟孩子们说:“咱画的图得能当‘说明书’,没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尼尔斯为啥变小了。”这样的提醒,能确保插图始终围着名著的“内核”转。

2. 用AI,让画“动”——技术降低创作门槛

我特意选了操作简单的 AI 动画工具(像“豆包”的图生动画、即梦 AI 的视频生成),不用复杂操作,学生只要上传自己的手绘稿,说清想让画面怎么动——比如“让大雁翅膀慢慢扇”“尼尔斯眼睛眨两下”“湖水波纹晃一晃”,几分钟就能生成小动画。学生舒语萱画的四幅图特别有代表性:第一幅是尼尔斯被小精灵变成拇指大小时,急着拦雄鹅莫顿,一扑棱就被带上天的样子;第二幅画的是雁群跟着阿卡队长组队的场景;第三幅是飞越斯德哥尔摩的热闹画面;第四幅是不小心掉进熊窝的惊险瞬间。这四幅画做成动画串起来,就是一段完整的“尼尔斯小冒险”,孩子们看着自己的画“活”了,眼里都闪着光。

3. 课堂展,共讨论——动画成为解读载体

当教室大屏幕开始放孩子们做的《骑鹅旅行记》动画时,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老师,他画的大雁是蓝的,书上写的是‘灰色’呀!”“你看尼尔斯这脸,跟被小狐仙罚的时候一模一样,气鼓鼓的!”……动画就像个“话题引子”,孩子们不光看画面,还主动往课文里找依据,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都凑过来问:“尼尔斯后来不怕斯密尔了,是不是因为他长大了?”原本要我“催着说”的名著解读,现在成了他们“抢着说”的热闹事儿。

二、从“名著”到“生活”:动画实践的延伸应用

《骑鹅旅行记》的尝试让孩子们迷上了“会动的画”,我索性把这办法用到了其他语文学习里,效果同样不错!

1. 单元习作——让生活表达更有“烟火气”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我结合“亲情”主题,让孩子们画“和爸爸的小故事”,再用 AI 做成动画。学生张皓轩画的“学骑车”特别感人:第一幅画爸爸扶着车后座,AI 让车轮转了起来;最后一幅画他自己骑车跑远了,爸爸站在旁边笑,AI 还特意让爸爸的嘴角往上翘了翘。播放时,皓轩红着脸说:“上周六真这样呢!”动画把平常日子里的小细节变得热乎乎的,孩子们分享起来也格外实在。

2. 诗词创作——让传统文化“动”起来

我们学校正在做《“植入经典诗词,增强文化自信”班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课题,六年级学生要自己写点小诗,再配上画做成手抄报。我想着让诗词也“活”起来,就用 AI 把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小诗配的画动一动:画“春风”的,让柳条飘、小鸟飞;画“荷花”的,让花瓣轻轻摇、蜻蜓停上去又飞走,池子里还能荡起波纹。学生付诗语写了句“朵朵青伞微晃动,蜻蝶环绕吟高歌”,她画的荷叶一动,蝴蝶一飞,全班都跟着念起这句诗来,创作的劲儿更足了。

3. 毕业季活动——让回忆带着“温度”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时,孩子们做了手抄报,记下运动会拔河、研学旅行的事儿。用 AI 处理后,拔河的绳子“使劲”晃,合影背景的树叶“轻轻”摇。播放的时候,孩子们指着屏幕喊:“这是三年级的拔河比赛,我摔了一跤还笑呢!”原本只是“完成任务”的手抄报,变成了大家一起回味的“成长纪念册”,连平时调皮的孩子都叹了句:“小学过的真快呀!”

在这些手抄报创作中,一幅离别主题的作品格外触动人心:三位男生背对着我们坐在课桌前,笔触虽带着六年级孩子特有的稚拙,却藏着细腻情思— 一窗外飞鸟轻掠,课桌上的笔还停在纸面,仿佛下一秒就要写下未说尽的话语。当我尝试用 AI 赋予画面动态时,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男孩们微微侧过脸,仿佛正凑在一起小声交谈——就像他们课间偷聊趣事的模样,目光追着窗外振翅的小鸟缓缓移动,连课桌上的铅笔都跟着轻轻颤动。动画播放瞬间,创作这幅画的学生眼眶发亮:“这简直和我们上课时偷看小鸟、悄悄说话的样子一模一样!”AI 不仅让静态的画有了呼吸,更让藏在画面褶皱里的“课间秘密”悄然流淌,成为毕业季最鲜活的情感注脚 。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这学期试下来,孩子们的变化挺明显

1. 不爱读名著的 3 个孩子,现在追着我问“动画没做的情节咋办”,会主动翻书找答案了;

2. 课堂发言的孩子比以前多了近一半,不管说名著、聊生活还是讲诗词,都能对着动画说半天;

3. 美术、电脑课上学的本事,不知不觉就用到了语文里,孩子们常说:“画画也是学语文呀!”

当然,过程中也有小麻烦:有的孩子画尼尔斯时,把他画成了“大英雄”,忘了他一开始很调皮,后来我提前让他们画“整本书的情节思维导图”,先把故事串清楚,就好多了;偶尔AI 做的动画有点“怪”——比如大雁飞得像机器人,我就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改改,告诉他们“技术是帮忙的,咱们自己的想法更重要”。

说到底,AI 动画不是啥“高科技炫技”,就是给孩子们搭了座桥——从“看着书发呆”到“动手画出来”,再到“看着画说话”,最后“对着书说透”。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能让孩子们觉得“学语文有意思”的办法,就是好办法。现在看来,AI 这工具用对了,不光能让名著“活”起来,更能让咱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这办法操作简单,老师们都能试试,说不定你也会发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是最好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