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平台赋能数字化教学资源案例库建设模式研究
姚洁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无锡 214028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层级架构数字教学资源库因为资源库封闭性、高昂的维护费用、较低的共享率等问题已经不符合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云端平台具有分散储存、灵活计算、大数据分析的特点,可为数字教学资源库构建的案例库提供建设方法,是消除壁垒、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一、云平台赋能数字化教学资源案例库建设必要性
(一)打破资源壁垒,实现跨域共享
传统资料库是以省级 - 市级 - 校级的方式建设,资源传输被限制在地区和设备上,容易出现二次投资浪费。例如,一所高职院校一次性投资几百万元,建设了地域性的实境资料库,由于网络带宽和网络权限等限制,无法为外部使用。而云平台运用分散储存技术和虚拟化方式把资料库资源都存储在云端上,通过不同的终端和地域上的用户都能随时随地去使用。例如,地理科的教案库就是如此,教师们能马上下载到世界各个地区收集来的气象数据和都市发展计划,学生也可以依据实际的卫星照片做一些空间分析,不再局限于资料库的空间局限性。这样的共享方式不仅可以提升资源共享的程度,也促进了地区之间的教育平衡发展[1]。
(二)提升资源适配性,满足个性化需求
传统的数据库大多是按照“分散的信息和组织的教程”构造而成的,这种数据库形成了信息颗粒大、不适用于师生的数据架构。例如某商学院的案例库包含的案例有五千多个,但教师反映其完全能够满足师生需求的仅占百分之二十多。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行为实施深层次解析,及时更新数据资源的标签及分类原则。以创新创业案例库为例,系统会根据学生学科类型和学科学习进程向不同的学生推送不同的案例,比如经济学或者管理学专业会推送关于公司资金筹集方面的信息,而对于艺术类学生则提供关于创新创意项目的培育方面的内容。云平台同样可以将资源细分为小单元,将单一的案例拆分成知识点、技能点和情境模块,老师可以按需取舍,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三)降低建设成本,提升资源可持续性
传统资源库需要自建服务器和存储平台并搭建网络架构,需要付出高额的初始投入和后续大量的维护费用。例如,某一省级资源库投入了八百万去采购搭建资源库项目,在三年后因为服务器及带宽容量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情况下,他们需要再投入三百万元升级自己的系统。云服务平台提供了通过服务器集群建设体系,通过弹性的计算及按需收费的方式,节省了上 60% 的硬件成本。仍以中等职业院校动画专业为例,中职学校选择使用公共云作为自身资源库的底层服务,每年的费用只需十万元,并不用为任何设备做日常维护。而云服务平台的资源同样支持及时更新,教师可随时上传新素材,避免因内容陈旧而造成资源贬值的情况,提升资源的长线价值 [2]。
二、云平台赋能数字化教学资源案例库建设对策
(一)构建标准化与模块化资源架构,提升资源整合效率
物联网赋予电子教学资源仓库以生命力,重点在于打破过去资源储藏库的层级格局,以规范化的模块设计来高效整合各类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点,一方面要贯彻国际教育信息化标准(如 SCORM、IMS)及中国《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对各类资源的元数据进行标准化加工,包括元数据标准格式、类别编码规则以及接口交换机制,以确保各地各类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像资源和虚拟实验资源)在资源中心上顺利入库。例如,湖北省某职院在构建物流管理课程资源库时,制定了涵盖各类资源的分类方法、资源编制规范、审核规则等内容的标准框架体系,把星罗棋布、南辕北辙的教材、案例、实训数据归整成有组织的、条块清晰的知识单元,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关键词或知识点标签检索资源迅速应用,提升了这些资源应用频率40 个百分点 [3]。
(二)强化资源动态更新与智能推荐机制,保障资源时效性
基于云存储与大数据的优势,我们可以进行资源库的完善与更新。为实现“使用者意见反馈—资源大数据分析—资源优化”的循环过程,首先要有一个反馈机制接入,收集教师、学生的意见(例如资源的适用难易度),并结合他们的学习行为数据分析(例如点击量、完成度及互动数据等)进行分析出资源的受欢迎度以及尚可完善的地方。其次是基于机器学习技术进行资源的标注归类和相关性推荐(例如针对某个学生的学习记录,提供其相应的拓展练习案例,或是根据老师上课准备要求,提供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资源)。例如对于某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个云平台资源库,在学生实际实习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案例“仓库布置优化”中模拟的部分的访问量较少,因此联合产业界专家,对该案例进行了重新设计,加入了 AR 互动功能,每月访问量提升了 3 倍。此外,云平台还可以与产业中的实时数据库对接(例如物流中的标准法规变动等),这样能够更加主动地获取最新的资源,以保证案例库与产业发展的高度一致。
(三)深化产教融合与开放共享生态,拓展资源应用场景
云平台的开源性有利于教育和生产资料的深度融合,我们应该构建“企- 校-行”的合作模式:企方把云平台的实例 ( 如电子商务物流分拣系统的规划 ) 和企业技术文件发出来,校方的教师将云平台的任务拆解成为教学模块 ( 例如,组织学生以项目团队为单位设计几个具体分拣策略、分工合作修改文件等 ) 并给出反馈意见,行方推出对应的认证标准和竞赛资源,从而实现“制作 - 教学 - 工业”的循环过程。以某中职学校的动画课程资源共享中心为例,其与十多家动画公司合作,他们将公司的真实任务拆解为若干个教学案例模块( 例如,“角色设计”、“镜头剧本”),当学生完成案例,得到企业的认证合格书后,该资源中心吸引了两千多家高校和学生参与共享利用,形成了规模。
三、结束语
互联网平台提供了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技术支持和发展理念创新的可能性。它能够让资源壁垒突破、灵活性增强、教学变革实现、费用降低,让互联网平台不只是打破了旧有资源库的藩篱,也将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提升。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怎样让互联网平台更好地为教育所用,探索出一种智能的、个性化的资源生成方式,来支撑起终身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安冬平,许志良 . 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历史演变、典型模式与路向选择[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22(1):25-32.
[2] 方绪军,王屹,陈业淼.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逻辑分析、现实挑战与时代进路[J]. 教育与职业,2022(12):80-86.
[3] 何磊,朱小平,李龙图. 中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与实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云中中职”探索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