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融理想信念教育于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解析

作者

黄彩霞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梅林中学  514445

引言:

许多人认为班主任工作就是记录考勤、处理班级纪律问题,但在新时代语境下,班主任的角色早已超出传统事务管理。学生需要帮助学生明辨方向、激发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包括面向将来的职业思考和社会责任心。这既符合新课改“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也顺应了“学生发展指导”理念,让学生在学校阶段就能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愿景和社会担当。

一、典型问题分析

(一)缺乏理想追求与自我规划

不少学生在日常对话中直言:“不知道以后想干嘛,觉得读书也不见得有用。”这种观念一旦蔓延,会让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劲。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也仅把考高分当作目的,却没想过更高层次的自我成长或对社会贡献。

(二)心理需求被忽略

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或逆反心理。班里有几个学生平时闷不吭声,成绩一跌就整天心情郁闷,也不愿向教师或同伴倾诉。还有个别学生因家庭矛盾而情绪不稳,在班上随时可能爆发冲突。如果班主任对这些情绪问题缺乏关注,学生很容易在关键阶段走向消极或偏激。

(三)生涯发展意识薄弱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生涯规划,只单纯认为读初中要么上高中,要么就放弃深造。学生对社会行业、职业形态的认知非常零散,很少有人认真思考未来感兴趣的领域或社会需求。即便在学校也很少有机会去探索个人特长,导致对未来发展有些焦虑却茫然无措。

(四)日常班级管理琐事淹没了价值引领

班主任平时忙着排值日表、管早读、搞卫生、安全检查、协调课务,一到周末还要处理家长群的问题。很难有精力去做大块的“理想信念教育”。加上传统思维里认为思想教育是思政教师或团委的事,班主任主要管纪律与学业,导致育人工作停留在空喊口号。

二、融理想信念于班主任工作的思路与策划

( 一) 从“管理”转向“指导”的理念

1. 放弃简单管制,建立育人主线

班主任首先调整心态:不再把自己定位成单纯的“纪律监督员”,而要成为全方位的“成长指导者”。要看到学生不仅需要学科成绩,也需要对自我价值与社会意义有所认知。这个想法在班主任教研活动时得到校领导支持,学生鼓励每位班主任在日常管理里嵌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元素,力求让班级氛围从“要我学”变成“我要成长”。

2. 整合多方资源

育人不仅靠班主任一己之力。必须与学科教师、家长、学校心理室、社会实践单位等展开合作,比如:请教务处安排校内外参观活动;请心理教师协助做一些团体辅导;邀请家长代表共同讨论学生未来规划等。这样才不会让班主任陷入“孤军奋战,啥都要管”的困境。

( 二)“四大指导”框架: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齐头并进本案例在总体思路上设定了“四大指导板块”,即:

1. 理想信念引领:通过班会、主题活动、榜样介绍等,让学生感悟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激发积极的向上精神[1]。

2. 心理关怀与团队氛围营造:对出现情绪波动或人际矛盾的学生给予及时帮助,通过团辅或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安全感。

3. 学习方法与态度指导:结合各学科教师的配合,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也让学生建立学习与理想之间的关联。

4. 生活与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兴趣、特长,并初步接触职业信息,引导学生进行中长期的目标设定,避免盲目度日。

( 三) 借助主题班会与个性化辅导双线推进

1. 主题班会

每月或隔数周组织一次班会,围绕诸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家国情怀与个人理想”、“面向青春,认识自己”等主题展开。这样能在集体层面为学生提供群体讨论与相互启发的机会,让学生知道“原来同学也有类似疑惑”,增强归属感。

2. 个别谈话与小组辅导

一些同学可能存在私密心理困扰或对未来特别迷茫,需要班主任做 1 对 1谈心,或组织几人小组的针对性活动。班主任在过程中更注重倾听,并用鼓励式语言帮学生理清思绪。对问题更严重的,还要转介给心理教师或校外专业资源。

3. 配合学科教师与德育部门

班主任与各科教师沟通,当发现学生因学科压力出现厌学或情绪异常时,能及时反馈给班主任。而德育部门或团委也会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校园活动,如“青春志愿服务”、“校友交流讲座”等,让班主任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并在后续反思时强化“爱国、爱校、爱社会”价值观。

三、具体案例解析:融理想信念于班主任工作实务

( 一)“我的梦想之旅”主题活动

1. 活动设想

为了让初二学生更清晰地思考“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班主任策划了一次“我的梦想之旅”活动,内容包括:观看短视频(优秀校友或社会先锋经历)、小组讨论“我的梦想与担忧”、写一段“未来寄语”,最后在班级公开分享。目的是通过集体活动让学生觉察自己的内在渴望,感受榜样力量,再在文字表达中凝聚目标。

2. 活动过程

(1) 前期预热

班主任在前一周发了小纸条,请学生匿名写下“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你最担心什么?”收到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想当工程师,有人想拍电影,还有人说只想带妈妈去旅游,也有人说“我不知道自己想干啥”。班主任把这些纸条分类整理,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有梦想,但也存在迷惘或质疑。

(2) 班会环节

班会第一部分让学生观看一个十分钟的短视频,内容是某位优秀校友的奋斗经历:她从初中成绩中游,却因为热爱美术最终考上艺术院校并做了公益项目。学生看得挺投入,许多人感慨“原来我们也能有机会变得优秀”。然后,班主任问大家:“你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她做的事情对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同学们踊跃发言,有人说“她勇气可嘉”,有人说“她完成自我价值还兼顾了社会公益”。

第二部分,小组讨论与总结:每组拿出前期匿名纸条的内容,讨论每个人梦想的共同点或差异。班主任在此提醒学生,“要把理想落在实际行动上,也要感受到社会责任,别光想自己。”

(3) 效果观察

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梦想话题表现出更大热情。有几个常挂在嘴边“我学习不好”的同学,也在课下跟班主任说“我想往技校学烹饪,当个有名的大厨,不知道有没有机会?”班主任及时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把“成为大厨”的想法分解成“学好文化课、打好基础、勤练厨房技能”等具体行动。

四、结束语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如何在事务繁杂中保持对育人使命的专注,需要更多机制和环境支撑。也需要班主任持续学习,不断创新方法去回应学生多变的需求。但只要坚持把理想信念当作班级管理的灵魂,鼓励学生去思考、去行动、去反省,那么初中三年足以让学生奠定更成熟的人生方向与世界观,为后续人生阶段打下坚实而明朗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澜钟 , 罗淼 .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班主任能力提升 [J]. 中国教育学刊 , 2006(7):104-104.

[2] 颜丹娟 . 我若盛开 , 清风自来——浅谈班主任工作点滴 [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 , 2007(004):P.92-92.

[3] 黄正平.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班主任专业发展[J].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