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施工中基坑边坡失稳及加固处理方法
徐世端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0 八队 云南昆明 650000
引言
基坑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岩土工程,它的安全与稳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与进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基坑工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特别是基坑边坡的稳定性。边坡失稳的发生,不仅导致了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对周围环境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对深基坑边坡失稳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是提高工程安全、高效的关键。
1 基坑边失稳原因分析
在岩土工程领域,基坑边坡失稳是项目实施中常见的挑战之一,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涉及自然界的地质条件,也牵涉到人为的施工因素。地质条件作为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对边坡稳定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例如,软弱地层如淤泥质土、膨胀土等,由于其较低的承载力和较高的含水量,容易在外部荷载或水位变化下发生变形,从而引发边坡失稳。
施工因素则是人类活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体现。不当的开挖顺序、过快的开挖速度以及缺乏有效的支护措施,都可能破坏原有地质结构的平衡,加速边坡失稳的过程。例如,在新加坡某高层建筑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方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边坡支护措施,导致周边道路出现裂缝,最终引发了严重的边坡坍塌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控制同样至关重要,若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地下水压力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土壤的内摩擦角,进而加剧边坡的不稳定状态。
2 基坑边坡加固技术
2.1 锚杆与锚索加固法的应用与优化
在岩土工程领域,基坑边坡的稳定问题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其中锚杆与锚索加固法因其高效性和适应性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中。锚固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深入地层的锚固件,将不稳定边坡或结构物与更稳定的地层连接起来,从而提高整体稳定性。
锚杆与锚索加固法的应用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土木工程项目,近年来,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矿山开采以及桥梁建设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增多。例如,上海某地铁站基坑工程中,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成功克服了软土地层带来的挑战,确保了周边建筑物的安全。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锚固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为了进一步优化锚杆与锚索加固法,工程师们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论和施工工艺。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数值模拟成为优化设计的关键工具,它可以帮助预测不同工况下锚固系统的受力状态,指导锚固件的选型和布局。
2.2 土钉墙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实践
在岩土工程领域,特别是在应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坑边坡加固任务时,土钉墙技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与挑战。土钉墙作为一种经济高效且适应性强的支护结构,通过将细长的钢筋或钢绞线打入边坡土体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加固层,从而显著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在实践中,土钉墙不仅能够有效抵抗侧向土压力,还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如软弱地基、破碎岩石以及高地下水位区域。
例如,在中国西南某大型水电站建设过程中,面对高陡边坡和频繁的地质灾害威胁,工程师们采用了密集的土钉墙加固方案。据统计,该项目共使用了超过 5000 根土钉,深度达到 30 米,成功控制了边坡的变形,确保了施工期间的安全。此外,通过结合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数据,工程师们能够实时调整土钉的布局和参数,以应对突发的地质变化,这种动态设计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加固效果的可靠性。
3 创新加固处理方法
3.1 微型桩与组合支护系统的应用
在岩土工程领域,微型桩与组合支护系统作为一种创新加固技术,正逐渐成为解决基坑边坡失稳问题的有效手段。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边坡的稳定性,还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提供可靠的支撑。
例如,在某高层建筑的基坑开挖项目中,面对软弱地层和高地下水位的双重挑战,工程师们采用了微型桩与土钉墙的组合支护方案。通过精确计算,确定了每根微型桩的承载力需达到 100 吨,以确保整个支护系统的稳固。
3.2 高性能材料在边坡加固中的潜力
在岩土工程领域,高性能材料的引入为基坑边坡加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高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以及新型土工合成材料,不仅显著提升了边坡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有效降低了传统加固方法带来的环境影响。
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则在提高边坡防水性能方面表现突出。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特定聚合物,可以显著提升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渗性,有效防止地下水渗透引起的边坡失稳。
3.3 实时监测技术在边坡稳定监控中的作用
在岩土工程领域,实时监测技术已成为确保基坑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工具。通过集成传感器网络、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以及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工程师们能够持续跟踪边坡的微小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失稳迹象。
例如,在一项位于地震频发地区的工程项目中,实施了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以毫米级精度检测到边坡位移,有效预警了两次可能的滑坡事件,避免了重大损失。
实时监测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数据的收集,更是对边坡健康状况的深度洞察。通过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如支持向量机和长短期记忆网络,可以分析历史监测数据,识别边坡变形模式,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稳定情况。
3.4 数据分析与智能预警机制的构建
在岩土工程领域,数据分析与智能预警机制的构建是确保基坑边坡稳定性的关键环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实时监测系统已成为边坡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某大型基坑项目中,通过部署集成传感器网络,实现了对边坡位移、地下水位、土壤应力等关键参数的连续监测。这些数据被实时传输至中央处理平台,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如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模式识别和趋势预测,有效提升了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智能预警机制的核心在于将历史数据与当前监测数据相结合,通过构建预测模型,提前识别潜在的失稳迹象。以贝叶斯网络为例,它能够基于已知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活动,计算出边坡失稳的概率,从而指导现场工程师采取预防措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坑边坡稳定问题是影响工程安全和施工进度的重要因素。科学地分析边坡失稳原因,选择合理的加固措施,辅以动态监测和精细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边坡的变形风险。在工程实践中,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条件、施工技术和经济费用等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要加强预防维修和应急预案的制定,保证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以后的施工创造条件。只有在治理和技术并重的情况下,边坡治理才有可能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枫 . 岩土工程施工中基坑边坡失稳及加固处理技术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19):36-38.
[2] 贺帅帅 . 岩土工程基坑边坡失稳加固技术的探讨 [J]. 四川水泥 ,2023,(10):202-204.
[3] 何难 . 岩土工程施工中基坑边坡失稳及加固处理技术研究 [J].世界有色金属 ,2023,(19):220-222.
[4] 李光明 . 岩土基坑边坡失稳及加固处理技术概述 [J]. 四川水泥 ,2021,(03):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