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优化研究

作者

王鑫

安徽省霍山县与儿街镇鸟观嘴村暗冲组12 号 作者身份证号码:342427199411273736

引言

随着城市化加快,城市建筑向立体空间拓展,深基坑工程数量攀升。深基坑是建筑地下结构施工的根基,其支护技术好坏直接影响施工安全、周边环境与工程质量。深基坑支护需承受土压力、水压力及外部荷载,一旦技术应用不当或施工失误,易引发基坑坍塌、建筑沉降开裂等事故,造成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还会破坏城市设施与生态环境。所以,深入研究深基坑支护技术优化,提升技术水平,对保障建筑工程、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现状

(一)常见深基坑支护技术类型

1. 排桩支护

排桩支护将钢筋混凝土桩沿基坑周边布设,构成桩排式挡土结构,分为柱列式与连续式。前者适用于土质良好区域,桩间用挡土板辅助;后者桩桩相连,挡土止水佳。该技术施工成熟、场地要求低,可按需调整桩参数,适配多种地质与基坑深度,但在富水区需搭配止水帷幕,以防地下水渗漏。

2. 地下连续墙

地下连续墙利用专用设备,在泥浆护壁下沿基坑成槽,吊放钢筋笼并浇筑水下混凝土成墙。其整体性强、挡土止水优,适用于复杂地质与超深基坑,还可兼作主体结构降本。不过,施工设备与工艺复杂,成本高,且泥浆处理不当易污染环境。

3. 土钉墙支护

土钉墙支护通过在土体植入土钉,与土形成复合体提升稳定性,土钉多由钢筋经钻孔、置入、注浆制成。它施工简便、成本低、速度快,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土质较好基坑,对周边环境影响小。但不适用于淤泥、流沙等软土,且基坑深度超12 米或土质差时,需联合其他支护技术。

4. 内支撑与锚杆支护

内支撑在基坑内设置钢或混凝土结构,减小支护变形,依基坑形状合理布置可增稳;锚杆锚固于稳定岩土,以拉力平衡土侧压力,施工灵活、场地限制小。实际工程中,二者常与排桩、地下连续墙等联合,如排桩- 内支撑、地下连续墙-锚杆体系,优势互补满足工程需求。

(二)当前支护技术存在的问题

尽管深基坑支护技术在不断发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支护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应性不足,如在软土地层中,土钉墙支护易出现土体滑移、土钉失效等问题,导致基坑稳定性降低。同时,支护结构的变形控制难度较大,一些工程由于对土体性质、周边荷载等因素考虑不充分,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过大变形,影响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此外,施工成本较高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地下连续墙等技术设备和材料投入大,增加了工程成本。而且,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较多,如土方开挖顺序不当、支撑安装不及时等,都可能引发基坑坍塌等安全事故。

二、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优化策略

(一)技术创新与联合支护

积极开展深基坑支护技术创新,研发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的新型支护技术。例如,针对软土地层,可研究开发新型的加固材料和施工工艺,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推广联合支护技术,根据基坑特点和地质条件,将多种支护技术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如在深基坑工程中,采用排桩-锚杆- 内支撑联合支护体系,排桩用于挡土,锚杆提供拉力,内支撑控制变形,通过合理设计和施工,可有效提高支护结构的整体性能,降低单一支护技术的局限性。

(二)施工工艺改进

优化深基坑支护施工工艺,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在土方开挖方面,采用分层分段开挖、对称开挖等方式,严格控制开挖速度和深度,避免土体应力集中和支护结构受力不均。对于支护结构的施工,加强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支护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引入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如采用自动化成槽设备进行地下连续墙施工,提高成槽精度和施工效率;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及时调整施工工艺,保障施工安全。

(三)强化监测预警与信息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深基坑监测预警体系,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内力、周边土体位移、地下水位变化等进行实时监测。采用高精度的监测仪器和先进的监测技术,如全站仪、测斜仪、应变计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此外,利用BIM 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对深基坑工程进行三维建模和施工模拟,提前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施工方案,实现深基坑支护施工的智能化管理。

(四)成本控制优化

在保证支护结构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优化深基坑支护方案,降低施工成本。通过对不同支护技术的经济分析和比较,选择性价比高的支护方案。合理确定支护结构的参数,如桩径、桩长、支撑间距等,避免过度设计造成成本浪费。同时,加强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管理,优化采购渠道,降低材料和设备成本。在施工过程中,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减少人工和设备租赁等费用。

三、深基坑支护技术优化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

某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基坑开挖深度达 18 米,周边环境复杂,邻近既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该区域地质条件为上部杂填土、中部粉质黏土、下部砂卵石层,地下水位较高。

(二)优化前支护方案及问题

原设计采用单一的排桩支护方案,桩径 1.2 米,桩间距 2 米,桩长 22 米,并设置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桩顶位移过大、局部土体坍塌等问题,周边建筑物产生轻微沉降,对工程安全和周边环境造成威胁。经分析,主要原因是排桩刚度不足,无法有效抵抗土压力和水压力,且单一支护技术适应性有限,难以满足复杂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的要求。

(三)优化后支护方案及效果

针对原方案存在的问题,采用联合支护优化方案:上部 8 米采用土钉墙支护,充分利用土体自身强度,降低施工成本;下部10 米采用排桩- 锚杆- 内支撑联合支护体系,排桩桩径调整为 1.5 米,桩间距 1.8 米,设置 3 道锚杆和一道内支撑。同时,加强施工监测,实时调整施工参数。优化后的方案有效控制了基坑变形,周边建筑物沉降稳定,未出现安全事故,且通过合理设计和施工,相比原方案节约成本约 15% ,施工工期缩短 10 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基坑支护技术优化对保障工程安全、提升质量、控制成本意义重大。常见支护技术各有利弊,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适应性不足、变形难控、成本高及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对此,需从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监测强化、成本控制等方面入手,推广联合支护,引入先进设备与信息化管理。实践证明,科学优化方案可实现工程安全高效。未来,深基坑支护技术应持续创新,以契合城市建设需求,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坤明 . 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文摘版 ) 工程技术 .2024(08):049-052

[2] 余良彬 , 李海娜 . 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与优化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12):132-135

[3] 杨贵良 . 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研究 [J]. 中国厨卫 .2024(07):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