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系统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方法研究
张珅
天津市易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350
引言
工业控制系统贯穿电力、化工、汽车制造等关键产业,是现代工业的“心脏”。在长期高强度运行中,设备老化、环境温湿度变化、异常操作指令等因素,易使工控系统出现性能衰退、局部故障,甚至引发大规模生产事故。传统依赖人工巡检、故障后维修的模式,不仅无法及时捕捉系统隐患,还可能因停机检修造成生产中断,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实时、精准监测工控系统健康状态,提前预判故障风险,成为保障工业生产稳定、降本增效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工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环节。
一、工控系统健康状态实时监测的重要意义
1.1 保障工业生产安全稳定运行
工控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造成严重安全事故。例如在化工生产中,温度、压力监测系统失灵,可能导致反应釜爆炸;电力系统中,工控设备故障会引发大面积停电。通过实时监测,可对系统运行参数进行 24小时不间断跟踪,当关键指标如设备振动频率、电流电压出现异常波动时,立即触发预警机制。借助传感器网络与数据传输技术,能快速定位故障点,运维人员可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故障扩大,确保生产流程持续稳定,为工业生产构筑坚实的安全防线。
1.2 降低设备运维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传统事后维修模式下,设备突发故障不仅需高额维修费用,还会因停机导致生产停滞。实时监测可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与实时运行数据,预测设备零部件磨损、性能衰退趋势,制定科学的预防性维护计划。比如,提前更换接近使用寿命的轴承、密封件,避免因部件损坏引发的设备故障。同时,实时监测能减少不必要的巡检工作,降低人工成本。此外,及时发现并处理系统小故障,可避免因故障积累导致的长时间停机,保障生产线高效运转,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综合运维成本。
1.3 助力工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实时监测为工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海量数据基础。通过对工控系统运行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可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资源的精准配置。例如,依据设备能耗数据调整生产节奏,降低能源消耗;结合产品质量检测数据反馈,实时优化生产工艺参数。这些数据还可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推动工业机器人自主决策、智能工厂自适应调整等智能化应用的落地。实时监测作为工业智能化的重要一环,加速了生产模式从传统粗放型向智能精细化转变,助力工业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工控系统健康状态实时监测现存问题
2.1 多源数据采集与融合难度大
工控系统涉及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多种设备,产生的数据类型丰富,包括温度、压力、电流等结构化数据,以及设备运行日志、故障报警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不同设备的数据采集频率、格式、通信协议差异显著,如部分传感器每秒采集一次数据,而某些控制器每小时传输一次数据。此外,工业现场复杂的电磁环境、设备老化等因素,易导致数据传输丢包、失真。多种数据在融合过程中,面临时间同步、语义统一等难题,难以形成全面、准确的系统健康评估数据源,制约了监测系统效能的发挥。
2.2 传统监测算法实时性与准确性不足
传统监测算法多基于阈值判断与经验模型,如设定设备温度超过某一固定阈值即判定为异常。但工控系统运行工况复杂多变,单一阈值无法适应不同生产负荷、环境条件下的设备状态判断。例如,设备在高负荷运行时,正常温度范围与低负荷时存在差异,固定阈值易造成误报或漏报。同时,传统算法计算复杂度高,数据处理速度慢,难以满足实时监测需求。当系统出现突发故障时,无法快速分析海量数据并准确识别故障特征,导致故障诊断滞后,影响故障处理效率。
2.3 健康状态评估模型动态适应性差
现有健康状态评估模型多为静态模型,依据设备初始设计参数与历史运行数据构建,未充分考虑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性能衰减、工况变化等因素。随着设备使用年限增加,其实际性能与设计参数偏离度增大,静态模型评估结果准确性下降。此外,工业生产工艺调整、新产品投产等导致的运行工况变化,也会使模型失效。例如,生产线引入新工艺后,设备运行参数分布发生改变,原有评估模型无法有效监测系统健康状态,需要频繁人工调整模型参数,降低了监测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三、工控系统健康状态实时监测方法研究
3.1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采集优化方法
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标准,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在设备端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减少无效数据传输。针对不同类型数据,设计自适应采集策略,如对关键设备的关键参数采用高频采集,对次要参数适当降低采集频率。利用时间戳对齐、数据插值等技术,解决多源数据时间同步问题;通过语义映射与本体建模,实现异构数据的语义统一。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将数据存储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节点与云端,提高数据访问效率,为后续分析提供高质量、标准化的多源数据。
3.2 智能算法驱动的健康状态分析方法
引入深度学习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挖掘数据中的潜在故障特征。CNN 擅长处理图像、时序数据中的局部特征,可用于分析设备振动波形、电流信号等数据,识别故障模式;LSTM 能够处理长序列数据,捕捉设备性能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预测设备故障发展。结合强化学习算法,根据系统运行状态动态调整算法参数与分析策略,提高故障诊断的实时性与准确性。同时,利用集成学习方法融合多种智能算法,降低单一算法的局限性,提升整体分析效能。
3.3 动态自适应的健康评估与预警模型构建
建立基于数据驱动与物理模型融合的动态评估模型,以设备运行数据为基础,结合设备物理结构、工作原理构建混合模型。利用在线学习算法,实时更新模型参数,使其适应设备性能衰减与工况变化。设计多级预警机制,根据故障严重程度与发展趋势,分为一般预警、严重预警和紧急预警。当系统健康状态达到相应阈值时,通过短信、邮件、声光报警等多种方式,及时通知运维人员,并提供故障处理建议,实现从状态监测到故障预警、处置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四、结论
工控系统健康状态实时监测方法的研究,为保障工业生产安全、提升生产效率提供了技术路径。通过优化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应用智能算法与构建动态模型,可有效解决现有监测难题。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技术落地成本高、工业现场复杂环境适配难等挑战。未来,随着 5G、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实时监测将向更智能、更精准方向演进,通过跨学科技术融合,开发出更高效的监测系统,持续推动工业生产智能化升级,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涛 , 电力工控系统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2022-07-27.
[2][ 陈敏 , 工控系统安全防护研究与实施 . 安徽省 , 淮沪电力有限公司田集第二发电厂 ,2021-04-20.
[3] 许海清 , 电力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主动防御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 . 江苏省,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