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留日语言培训策略研究
周玲仪 朱赛晶
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 浙江平湖 314200
近年来赴日留学成为专科生提升学历的热门选择。本研究以嘉兴大学与日本东亚大学联合开展的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项目为研究对象,该项目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提供了良好的海外学历提升通道。经过实际调查发现,现有的日语培训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个性化指导及跨文化能力培养等方面亟待改进。
一、赴日留学日语培训现状分析
1. 培训频率低,强度不够。现有的日语培训时长,普遍是每周两次、每次两课时。然而语言习得需要满足高频次、高强度的时间投入。再加上部分学生日常学习繁忙,课后懈怠 ,使得自主复习时间投入不足,导致语言积累进度缓慢,难以快速达到留学所需的日语水平。
2.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持续。日语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入门易、进阶难。在入门阶段,学习50 音图、基础句型时,学生还充满热情,但进入到各种繁琐的动词变形、复杂的敬语时,由于难度陡增,往往导致部分学员中途放弃。另外培训一般是国内老师授课,沟通方式以中文为主,缺乏真实的日语语境,无法激发学生的挑战性,这种交际情境的缺失严重制约了语言输出能力的发展。
3. 培训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语法讲解和单词背诵,过度侧重单词和语法,课堂中学生口语产出时间仅占总课时的五分之一,导致学生的日语口语输出机会少,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方式仍以课堂授课和课后作业为主,缺少任务目标设计,缺乏沉浸式、场景化的学习体验。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另外缺少真实语境的依托,语言输出机会受限,导致日语开口难。
4. 评价体系落后。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占比缺陷,过度强调了结果性评价,严重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主要评价标准仍然是笔试成绩,忽略了口语、写作等实际应用能力,然而传统笔试评估是无法反映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的,这并不利于综合语言素养的培养。其次缺乏动态学习跟踪,不了解学生薄弱环节,学生也因缺乏即时反馈,无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理论框架及优势
1.OTP 需求分析模型
OTP 需求分析模型作为典型的常用的培训需求评估工具,由 I.L.Goldstein等学者于 20 世纪 80 年代构建完成。该理论框架通过对组织、任务与人员三个维度的考察分析,为识别培训需求提供了结构化的分析路径。建立环境因素、岗位要求与个体特征之间的动态关联是其核心价值,从而对培训的对象、内容、方式、方法做出适宜的选择和判断。
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对该模型进行了创新性拓展。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日本社会文化环境、中国高校内部教学资源以及接受培训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留学语言培训的需求本质,为赴日留学语言培训提供参考。
根据需求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要赴日专升本,除了掌握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外,得拥有良好的日语口语、书写等沟通能力,以及跨文化适应能力。同时,要拥有对中日文化差异的深刻认知,避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2. PBL 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Learning ,简称 PBL)代表了一种教学模式的革新,将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作为学习起点,而后所有的学习活动将围绕问题展开。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PBL 的核心特点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运用持续性的项目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PBL 教学模式具有这些特征:采用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最终得出能解决问题的产品或方案;运用多元化的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PBL 教学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批判思维的能力。
现有日语培训普遍存在教学强度较低、教学形式单一(语法讲授占比偏高)、评价方式片面(过度侧重笔试)等突出问题。随着日本留学市场的持续升温,上述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而 PBL 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留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与跨文化适应力。本研究尝试将 OTP 需求分析模型与 PBL 教学法有效融合,整理出包含三个维度的培训优化方案:基于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框架的需求诊断系统,依托真实情境的问题驱动型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质量监控机制。
三、培训策略
1. 明确目标:基于 OTP 需求分析,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学习需求,构建三维度目标体系。基础目标:让学生达到日语能力N5 水平,融入中日文化差异,从而减少学生留日后语言障碍,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深层目标 : 掌握幼儿教育场景的基础词汇及会话,熟悉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术语。
2. 融合 PBL 和混合式教学
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真实场景任务,整合线上与线下课堂互动的教学优势,实现弹性学习。
(1)课前:在线上发布问题情境,如会话视频、模拟场景、JLPT 真题片段等,贴合课程进度,做到难度适宜,让学生自主查阅,同时也能保证碎片化听力输入。
(2)课中:采用 PBL 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学习,从课前发布的听力材料中出现的某个口语表达的疑问入手,导入动词变形,解析听力材料中的常用口语表达,分析多种口语变化,增强口语实用性。课堂讲解课文之余,尽可能地开展情景对话演练,开展小组协作,教师引导点评,多鼓励少批评,多讲多练,缓解课堂沉闷。反复检查默写各种动词变形规则,确保学生扎实地掌握了整个变形步骤,才能按部推进课程,减少学生掉队现象。
(3)课后:课堂时间有限,更多的基础训练需在课后完成,如五十音图的习得巩固,课文的朗读等。可利用的 App 或在线资源有:五十音图 app 、Moji辞書、多邻国app、HiNative、AI 语音评测系统等,线上学生提交app 作业截图、朗读音频等,老师在线批改反馈。另外开启日本文化、文学、历史、城市风貌等相关内容的线上资源,供学生课余观看,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日本,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PBL 教学模式与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融合能有效提升日语学习者的主动性,尤其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听力、口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引入了批判性思维,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保持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对教师来说,能优化课堂时间配置,实现个性化指导;于教学效果而言,能通过线上学习成果分析等数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更新评价体系
打破单一的笔试评价,从多角度进行能力评估。增加情景模拟下的口语能力测试,增加听力测试。结合线上、线下的参与表现情况,量化细分评估,比如课前的情景会话是否有认真熟读、自主查阅,结合课堂单词听写得分、课堂会话得分、app 作业完成得分等。此外可建立成长档案,追寻学习轨迹。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赴日留学语言培训需求的实证分析,提出了一套创新性教学框架。通过构建多维目标体系,融合 PBL 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日语基础语言能力与专业情景应用水平,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样本覆盖范围,深入挖掘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情景语料库,探索更完善的日语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1(2)
[2] 冯晓英. 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J]. 远程教育杂志,2018(3).
[3] 李逢庆.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2016(9).
* 本文为嘉兴大学 2024 年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 A2 项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留日语言培训策略与实现路径研究-- 以嘉兴大学为例》的成果【项目号:851724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