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基层材料再生利用技术与性能评估
李然毅
云南清木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650000
引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规模扩大和道路服役期延长,市政道路面临严峻的更新挑战。传统“拆旧建新”方式不仅资源消耗高,还带来大量建筑垃圾和碳排放,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材料再利用、提升资源效率成为市政道路工程的重要任务。基层作为路面结构关键,其材料性能直接影响整体质量与寿命。通过回收旧料或掺加工业固废开展基层再生,不仅可节约天然材料,还能提高固废利用率,实现经济、环保与工程性能的统一。为此,有必要系统研究基层材料再生技术路径,评估其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并提出针对性的应用策略,以支撑高质量、绿色化的市政道路建设实践。
一、市政道路基层材料类型与再生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市政道路结构由面层、基层和底基层组成,其中基层承担关键的承载与缓冲作用,直接影响道路性能与寿命。传统基层多使用天然碎石、水泥稳定类材料,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增加环境压力。同时,旧沥青、废混凝土、铣刨料等常被废弃处理,造成资源浪费。随着可持续理念推广,冷再生、热再生、固废掺杂和低碳固化剂改性等技术逐渐应用于基层材料再生,不仅减少新料使用和运输能耗,还提升了固废利用效率,特别适合废料丰富、更新频繁的城市。近年来,《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规范》《市政工程绿色施工指南》等政策相继出台,明确鼓励材料循环利用。由此可见,推动基层再生利用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市政道路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基层材料再生利用技术分类与适用性比较
基层再生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其适用性与性能表现因材料来源、交通等级、气候条件与施工要求而异。在目前市政道路工程中,主要采用的再生技术路径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冷再生技术,通常用于原位施工,适用于沥青路面结构破损但基层结构尚存的情况。冷再生采用泡沫沥青或水泥为再生剂,与铣刨料拌合后重新铺筑,可显著降低施工能耗与碳排放,适合快速改造与中低等级道路。二是热再生技术,主要用于集中厂拌条件下,将旧料加热处理后加入新拌料中混合使用,通过温控与粘结剂优化,实现再生料性能恢复与增强,适合高等级道路施工。三是固废掺杂改性技术,利用建筑废料、工业副产品替代部分天然集料,通过水泥或其他无机胶结材料稳定,再通过机械拌和形成稳定结构,适合新建道路或旧路彻底重构工程。此外,近年来新兴的绿色固化剂(如矿物聚合物、酶基材料等)逐步应用于基层再生,通过物理 - 化学反应提升材料粘结力与抗蚀性能,尤其在降雨频繁或冻融循环明显地区表现优良。从实际应用角度看,不同再生技术对材料回收率、能耗水平、施工工艺要求与性能可控性存在差异,应根据道路等级、荷载强度、使用年限与地区条件进行合理选型与配比设计,以确保工程效果与经济性平衡。
三、再生基层材料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评估
再生材料能否替代传统基层,关键在于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是否符合工程规范。常用评估指标包括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回弹模量、抗冻性、干湿循环稳定性与抗水损能力。研究表明,适量水泥或泡沫沥青稳定的冷再生混合料,其抗压强度可接近天然碎石基层,且柔性变形能力更强,能有效抑制反射裂缝。热再生材料在原料控制良好的前提下,其力学性能可媲美新拌料,适用于高等级道路。掺粉煤灰、矿渣等固废的再生料可优化级配与粘结性,但须控制掺量与粒径,避免强度下降。在耐久性方面,冷再生料对冻融和干湿循环较敏感,需通过合理养护、纤维掺合和界面处理提升稳定性。水泥稳定型再生料则应关注碳化和收缩开裂,可通过优化胶结材料与复合体系改进长期性能。综上,基层再生材料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从结构稳定性、耐候性和施工适应性等方面综合评估,确保其长期应用的可靠性。
四、施工工艺对再生基层材料性能的影响机制
再生材料的性能不仅依赖原材料成分,更与施工工艺密切相关。施工流程、拌合方式与压实质量对成型强度与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冷再生施工中,铣刨深度、再生剂注入均匀性、水分控制及压实遍数直接影响密实度和结构强度;拌合不均易产生“弱界面”,引发沉陷与开裂。热再生工艺则需精准控制加热温度与时间,防止旧料老化或油膜破坏,并根据旧料状况调整添加剂比例。厂拌施工应采用高效机械拌和,结合试验段确定最佳压实参数。固废类再生料施工中,粒径筛分与配比均衡是确保混合均匀性与成型稳定性的关键。养护阶段亦需合理控制温湿度,尤其对水泥稳定型基层,应保障水化反应充分,提升初期强度与后期耐久性。因此,基层再生施工应与试验同步推进,通过试验段验证与过程监测,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再生材料全过程性能保障。
五、再生基层材料的应用案例与推广策略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市政道路改造中广泛应用冷再生工艺,有效降低新材料使用与碳排放;南京、成都等地结合建筑固废,探索“就地再生—集中拌合—分区施工”模式,实现再生材料的闭环利用与工程效率提升。实践表明,合理应用再生基层材料可在保障结构性能的同时,降低 10%~20% 的成本,减少 30% 以上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经济与环保效益。然而,当前推广仍面临标准不统一、质量控制难、社会认知低等问题。为推动技术发展,应完善性能指标与施工规程,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并通过示范工程和宣传教育提升公众接受度,逐步实现再生材料技术的标准化、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
结论
市政道路基层材料再生利用是实现绿色市政建设的重要途径,兼具环保与工程双重价值。本文从材料特性、再生技术、性能评估、施工工艺到工程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再生材料在保障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可有效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当前其推广仍面临标准不完善、施工控制难、性能监测不足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规范建设与技术优化。未来,应推动基层再生技术向高效、智能、低碳方向发展,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型转变,为生态城市与低碳交通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姚丽娟 . 市政道路桥梁材料选择与性能评价研究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下). 浙江广茂建设有限公司 ;,2024:261-262.
[2] 欧秉清 . 论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控制要点及通病防治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4,(10):173-175.
[3] 黄惠彬 .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成因与养护策略研究 [J]. 河南建材 ,2018,(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