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的创新模式与实践

作者

聂少婷

河北省定州市清风店镇新立庄村 身份证号码:130682199611086921

一、引言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施工规模与复杂度持续攀升。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弊端渐显,难以契合新形势需求。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成为降低事故风险、保障人员安全与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本文聚焦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探索新模式与实践路径,助力行业安全升级。

二、建筑施工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理念滞后

传统安全管理多为事后处理,重事故应对,轻隐患预防。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预防重要性,未建立有效预防机制,导致安全问题频发。如某工地忽视日常隐患排查,最终因小隐患引发重大事故。

2.2 管理方法单一

常依赖制度规范与人员监督,手段有限。制度执行易打折扣,人员监督存漏洞,难以及时全面发现隐患。像部分工地虽有安全制度,但工人违规操作现象仍屡禁不止。

2.3 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传递滞后、沟通不畅,难以及时共享与处理安全信息。各部门协调配合不足,影响安全管理效率。例如,不同部门间安全数据无法实时共享,延误问题解决时机。

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模式

3.1 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

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安全信息实时采集、传输与处理。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监控施工状况,及时发现隐患并预警。如某项目采用信息化平台,安全事故发生率显著降低。

3.2 实施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

强调全员参与,明确各岗位安全职责,鼓励员工发现报告隐患。开展安全培训与活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与参与度。某工地发动全员参与,形成良好安全氛围,有效减少事故。

3.3 强化安全风险预控管理

运用风险评估技术,识别分析施工风险,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前采取应对手段。例如,对深基坑施工提前评估风险,制定预案,保障施工安全。

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4.1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凭借其强大的互联与感知能力,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在施工现场,各类设备与人员均可通过传感器、RFID 标签等终端设备接入物联网系统。以智能安全帽为例,其内置的定位芯片、生命体征监测传感器等,不仅能实时追踪工人的位置信息,还可监测工人的心率、体温等生理指标。一旦工人进入危险区域、发生摔倒等意外状况,或出现身体不适,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管理人员可迅速锁定位置并展开救援。此外,施工设备如塔吊、升降机等,通过安装传感器,能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如荷载、转速、振动等,一旦数据异常,系统可及时预警,预防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某超高层项目引入物联网安全管理系统后,通过实时监控设备与人的状态,成功避免多起潜在事故,大幅提升了施工安全性与管理效率。

4.2 BIM 技术的应用

BIM 技术以三维信息模型为载体,将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于一体,为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全新视角与方法。在施工前,利用 BIM 技术建立包含建筑结构、机电管线、施工场地等信息的三维模型,通过模拟施工过程,可提前发现设计图纸中的冲突、碰撞问题,以及施工流程中的安全隐患,如空间狭窄导致的操作不便、大型设备运输路径不合理等,从而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因设计缺陷引发的安全风险。在施工过程中,BIM 模型可与现场实际进度相结合,实时反映施工状态,管理人员可基于模型进行空间分析、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4.3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

无人机凭借其灵活机动、视角独特的优势,成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得力助手。在大型复杂的施工现场,如山地建筑、桥梁建设等,地形复杂、危险区域多,人工巡检难度大、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风险。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仪,可快速完成施工现场的全景巡查,从空中获取高分辨率图像和视频,清晰展现施工现场的全貌,包括物料堆放、设备运行、人员作业等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未佩戴安全帽、违规操作、物料乱堆乱放等安全隐患。此外,利用无人机进行定期巡检,可通过图像对比分析,监测施工现场的变化,如基坑边坡位移、建筑物沉降等情况,为安全风险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五、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实践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安全文化是推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全体员工的思维与行为。为培育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企业可开展多样化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在施工现场,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语、警示牌和安全知识宣传栏,内容涵盖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逃生方法等,时刻提醒员工注意安全;定期组织安全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安全微电影展播等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员工参与热情,增强其安全意识。此外,企业管理层应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将安全文化融入到日常管理决策中,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对安全的重视。通过长期持续的安全文化建设,使安全理念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从根源上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5.2 提升人员专业素质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与施工人员队伍。对于安全管理人员,企业应定期组织其参加行业培训、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如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信息化管理平台操作等,使其具备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和科学的管理手段。针对施工人员,开展分层次、分岗位的专项培训,不仅要进行基础的安全操作规程培训,还要结合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例如,在引入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时,及时组织施工人员学习相关安装技术和安全要点。同时,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晋升挂钩,激励员工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5.3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实践的重要保障。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规范,全面梳理和优化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从项目策划、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流程和责任划分。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员,形成“人人有责、层层负责”的安全管理格局。同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严格遵守安全制度、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起到警示作用。

六、结论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意义重大。通过引入信息化平台、实施全员参与管理、强化风险预控,应用物联网、BIM、无人机等新技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升人员素质、完善制度,可显著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推动建筑行业安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成武 . 住宅建筑施工现场常见安全风险及安全管理分析 [J]. 居舍 ,2025,(18):153-156+164.

[2] 余 琪 . 建 筑 电 气 施 工 技 术 要 点 及 质 量 控 制 研 究 [J]. 价 值 工程 ,2025,44(18):149-151.

[3] 李倩倩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实践与问题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5,(1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