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小学AI 教育服务数字鸿沟现状与政府弥合策略研究
苏润瑶
石家庄高新区封龙大街小学 河北省 051430
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生态,但城乡小学在 AI 教育服务中呈现两极分化:城市学校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个性化教学,农村学校却因设备陈旧、师资匮乏陷入数字贫困。这种差异不仅加剧教育不公平,更可能衍生新一代”知识阶层固化”。石家庄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城市,其城乡 AI 教育差距具有典型研究价值。本文将从硬件配置、师资能力、课程适配三维度切入,剖析数字鸿沟现实表征,探索政府主导下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城乡AI 教育服务数字鸿沟的现实图景
城乡 AI 教育服务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在硬件设施方面,城市小学基本配备了智能终端和 VR 教室,有的还建立了大数据分析平台。相比之下,农村学校多数仅配置了传统多媒体设备。据石家庄市的调查显示,主城区大部分小学已建成AI 实验室,而周边县区很少有学校具备基础编程教学设备。
同时,城市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获得系统的 AI 教学培训,能够熟练运用智能教学系统。而农村教师则普遍缺乏专业培训机会,有的教师甚至需要学生协助才能完成智能系统的登录操作。这种能力断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课程资源分布同样不均衡。城市学校已开发AI 创客、机器人编程等前沿课程,与时代需求紧密衔接。农村学校受限于资源条件,课程设置仍以基础信息技术课为主,难以满足 AI 时代的教育需求。这种课程体系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学生的数字素养差距。
二、政府弥合数字鸿沟的路径选择
(一)差异化资源调配机制,构建“基础保障 + 特色发展”投入模式
针对城乡学校 AI 教育设备配置不均衡问题,政府需建立分层投入机制。对农村学校优先保障编程机器人、AI 教学套件等基础设备配置,通过企业捐赠、财政补贴等多渠道筹措资源,逐步实现每所农村小学至少拥有 1 间可支持编程教学的专用教室。城市学校则侧重特色发展,在已完成智能终端、VR 教室等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试点 AI 伦理、数据安全等前沿课程,利用智慧校园平台开展项目式学习。这种农村保基础、城市促创新的投入模式,既能解决农村学校设备短缺问题,又能推动城市学校教育质量提升。
(二)立体化师资培养体系,实施“双导师 + 特岗计划”协同机制
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村教师 AI 教学能力不足难题,需构建城市骨干教师定点帮扶 + 高校专家定期指导的双导师制。可参照石家庄市裕华区试点经验,选拔城市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驻点教学,重点培训智能终端操作、编程软件使用等实操技能,帮助农村教师快速掌握 AI 教学方法。同时,联合高校教育学院组建专家团队,定期开展AI 教学法设计、跨学科课程整合等专题培训,采用理论讲解 + 实操演练模式,要求教师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完成课程设计考核。通过双导师制与特岗计划的结合,逐步缩小城乡教师AI 教学能力差距。
(三)本土化课程开发策略,打造“城乡共建 + 文化融合”资源库
城乡学校结对共建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合作流程。建议每所城市示范校结对帮扶 2-3 所农村学校,签订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城市学校负责提供经过教学验证的AI 基础课程包,包括不少于20 课时的教学视频、课件和实验指导手册。农村学校组建由学科骨干和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的课程改造小组,重点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以正定县的成功经验为参照,可开发三类特色课程:一是文化遗产数字化课程,指导学生使用简易建模软件复原当地古建筑;二是智慧农业实践课程,结合本地主要农作物设计生长监测项目;三是民俗文化创新课程,利用AI 技术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艺术作品。市教育局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程开发,每门特色课程给予 3-5 万元的研发补助。建立课程质量认证机制,组织专家对共建课程进行评审,通过认证的课程纳入市级资源共享平台,供全市学校选用。定期举办城乡学生联合展示活动,评选优秀课程案例给予表彰奖励。
三、策略实施的关键保障
(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教育大数据平台应当设置合理的监测周期,重点关注设备使用情况和课程实施进度。平台自动生成使用报告,定期向教育管理部门反馈。对于使用率偏低的学校,需要安排专人实地了解原因,可能是教师培训不足或设备维护不及时所致。建立设备共享机制,允许区域内学校调剂使用闲置资源。监测结果应当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依据,督促学校提高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益。同时向家长开放查询权限,让社会力量共同监督教育资源的使用状况。
(二)构建多元参与格局
科技企业的参与应当注重实效,可以由教育部门发布需求清单,企业根据自身优势提供相应支持。重点鼓励企业技术人员走进校园,为师生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家长志愿者的招募要考虑专业背景,优先选择具有相关经验的家长参与课程开发。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让企业代表和家长代表共同研讨课程改进方案。教育部门应当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各方经验分享和资源互通,形成良性的协作生态。
(三)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将AI 教育成效纳入校长年度考核,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包括设备使用率、教师培训参与度和课程开发质量等方面。对于表现突出的农村学校,给予适当的经费奖励,用于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奖励制度,对帮扶成效显著的城区学校予以表彰。教师评优评先应当考虑其在 AI 教育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在资源匮乏条件下仍能创新教学的典型案例。奖励机制要注重可持续性,避免一次性奖励后出现工作松懈的情况。
结论
弥合城乡AI 教育数字鸿沟,需超越设备堆砌的浅层思维,转向硬件- 软件-生态的系统重构。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精准资源配置、创新人才培养和本土课程开发,推动 AI 教育从城市特权转变为全民权利。这不仅是技术普及的命题,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 王向蕊 . 教育公平视角下城乡小学课后服务差异分析 [D].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2] 陈慧君.“三体”联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质跨越——盐城市大丰区城乡小学自主发展共同体的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4,(2 6):17-19+26 .
[3] 李文婕 . 教育公平视域下荆门市城乡小学体育资源配置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D]. 武汉体育学院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