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国医名师张炳厚教授应用疼痛三两三方证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刘亚亚 李莹 巩亚楠
北京市通州区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01101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病例资料来源于2013年6月-2020年12月间,随张老出诊应用疼痛三两三验案的专家门诊病历,病例数202例。人口资料完整,诊治信息如病史、诊断、处方完整,采集后经张老确认后作为合格病历。
1.2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经张炳厚教授诊断为痛症病选用疼痛三两三位主方的患者;(2)具有明确的西医诊断;(3)病例记载有完整的针灸处方;(4)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均有较详细的记录;(5)排除其他急慢性疾病所致痛证的病例。
排除标准:(1)病例信息不完整,没有记录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2)症状记录不够详细的病例;(3)没有采取疼痛三两三为主方治疗的病例;(4)由于其他急慢性疾病所致的痛证的病例。
1.3研究方法
(1)把全部病例资料数据中所有与诊疗相关的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主诉、症状、体征、舌脉、诊断、治则治法、方药等严格按照《结构化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录入规范》,将病历均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形成结构化数据库;并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2)数据整理与规范:数据整理首先要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V2.5软件以便统计挖掘。数据整理目的在于将症状类信息进一步规范,形成用于分析和展示的数据。整理时必须遵守规范、统一的原则,并完整保留原始病历信息。完成前期的数据录入、整理后,形成用于分析的数据仓库,即可实现数据分析。
(3)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是基于临床要素多维关系实时在线展示技术进行数据挖掘,这一方法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唐仕欢老师建立的中医临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完成。从而建立张炳厚教授数据软件制作分析数据分析的通用模板。确定张老应用疼痛三两三的经验要素,实现了对临床要素“症-病-证-治-方-药”等多维关系的实时、在线、动态的展示,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目的灵活的选择参数,结果显示图文并茂,并可以Word、Excel、PDF等格式导出。本研究运用以上方法建立临床病例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病历资料总体状况,临床要素(症、证、治、方),以及应用疼痛三两三的不同疾病的证、治的数据挖掘,从而为进一步总结张老临床经验奠定基础。通过无尺度网络分析的方法,进行对张老应用疼痛三两三的治疗疾病、证候、症状的规律进行总结。
2研究结果
2.1描述性分析
(1)张炳厚教授运用疼痛三两三治疗主要中医疾病
对张炳厚教授应用疼痛三两三治疗痛症的中医病种进行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张教授临床应用疼痛三两三治疗病种为40种,其中使用频次排在前10位的疾病依次为痛痹(58)、腰痛(36)、头痛(17)、胃痛(12)、蛇串疮(9)、胁肋痛(8)、水肿(7)、淋证(5)、热痹(4)、湿疹(3),表明张老运用疼痛三两三治疗疾病广泛,不仅用于治疗各种痹症,亦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如图1。

图1张炳厚教授应用疼痛三两三治疗痛症主要病种
(2)张炳厚教授运用疼痛三两三方治疗的常见中医证候

对张教授应用疼痛三两三治疗的常见中医证候进行频次分析,得到频次前五位的证候分别为风寒湿痹(32)、肾阴阳两虚,重责于阴(17)、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食阻滞(1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12)肾阴阳两虚,重责于阳(10)、膀胱气化失常(10)。如图2。
(3)张炳厚教授运用疼痛三两三方对应的主要治法
对张教授应用疼痛三两三治疗痛证的治则治法进行频次分析,得到频次前5位的治则为和血祛风,温经通络(39)、滋补肾阴,温阳利水(16)、滋补肝肾,潜阳息风(10)、补肾阴,清利下焦(9)、和血祛风、温经通络、强腰补肾(8)。如图3。

(4)张炳厚教授运用疼痛三两三治疗疾病的中药频次
对张炳厚教授应用三两三治疗痛症的中药处方进行频次统计,结果显示,本研究所纳入的中药处方中,共涉及中药281味,中药应用总频次为3138次。其中,使用频次排在前10位的中药依次是:炙甘草(111)、当归(83)、熟地黄(81)、三七(79)、黄芪(70)、没药(69)、川芎(69)、全蝎(65)、蜈蚣(64)、五灵脂(64),表明这些中药为张教授应用疼痛三两三治痛证最常用的药物,如图4。

图4高频中药频次图
(5)张炳厚教授治疗疼痛所用药物性味归经
就药物的四气而言,张老治疗痛证时选用药物以温性药物为最多,占比为49.93%,寒性和平性药物占比分别为22.89%和22.82%,凉性药物和热性药物使用频率较少,占比为3.14%和1.23%。对药物的五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张教授常选用甘、苦、咸味药物,使用频率分别为:32.99%、29.56%和27.95%,使用频率较低的咸、酸、涩味药分别占比4.92%、3.23%和1.35%。
2.2关联分析
药物关联分析:通过对张炳厚教授应用疼痛三两三治疗痛证的中药处方进行关联分析,采用关联系数表示药物配伍关系时的效用性。设置关联系数>5%,结果显示,共获得75个规则,其中川芎-没药、三七-当归、钩藤-首乌藤、钩藤-海桐皮、三七-炙甘草、川芎-五灵脂、黄芪-蜈蚣、钩藤-菊花、钩藤-石决明、清风藤-甘草关联系数较高,说明这些药物常作为药对同时使用。
3分析讨论
疼痛三两三作为流传民间的中药秘方,由当归、川芎、忍冬藤各一两,穿山甲三钱,三七三分组成,因其方药物总量为三两三分,故名三两三[1]。张炳厚教授教授应用三两三治疗临床诸痛证[2],用法不拘泥其方,重视治贵权变;张教授临证时讲究围绕主证进行辨证,强调抓准病机,临证遣方时应根据病情、季节、患者体质、年龄、社会环境及风土习惯进行灵活加减。本研究将张教授临床医案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得到张炳厚教授应用疼痛三两三治疗痛证的临床辨证处方用药的规律。结果显示:张教授临证期间将疼痛三两三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类型之痹症,此外,张教授将此方创造性地应用于阳痿、痤疮、带状疱疹、痛经、崩漏、头痛等疾病的治疗中[3,4]。在中药的选择上,张教授常选用温性药物,并选用寒性、平性药物相配伍,常以甘味药补中缓急、咸以滋肾、苦以燥湿。主要治则位和血祛风,温经通络;滋补肾阴,温阳利水;滋补肝肾,潜阳息风。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引起疼痛的疾病很多,西医治疗除治疗原发病之外,常以对症止痛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不外乎活血止痛。张炳厚教授擅用疼痛三两三化裁治疗诸种疼痛,尤其是痹证和胸痹,取得良好效果。三两三由当归、川芎、忍冬藤各一两,穿山甲三钱,三七三分组成,故名三两三方[5]。方中当归甘温而润,辛香善走,能补血行血[6];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7],《本草求真》有云:“养血行血无如当归,行血散血无如川芎”,二药合用,用量均大,功效倍矣。又用忍冬藤通经脉、调气血[8];穿山甲活血化瘀、搜风通络,通行十二经,引药直达病所[9];三七通脉行瘀、活血止痛[10],诸药相伍,共奏和血祛风、通络蠲痹之功。
参考文献:
[1]庞博,赵进喜,李景,等.验方“三两三”配伍经验与临床应用浅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10):708-711.
[2]孔繁飞,沈毅,钟柳娜,等.张炳厚治痹效方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1):2277-2279.
[3]刘志强,赵文景,刘顺利,等.张炳厚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经验[J].中医杂志,2020,61(23):2056-2059.
[4]段昱方,张海滨.张炳厚教授应用类方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2,44(04):147-149.
[5]段昱方,赵文景.张炳厚教授应用三两三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07):1476-1477.
[6]梁春霞,尚莉丽.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儿童瘀热内结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4,52(01):111-114.
[7]饶群阳,徐基平,刘成高.川芎茶调散治疗症属头痛眩晕颈肩背疼痛者65例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08):30-31.
[8]李建国,谢兴文,李宁,等.忍冬藤痛风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10):2416-2418.
[9]贾正阳.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整理全国名老中医治疗肝癌用药规律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23.
[10]崔秀秀,黄敬文,安丽凤,等.中药三七及其活性成分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21):3038-3043.
课题来源: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项目【QN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