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导向视角下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邓晓静
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重庆永川 402160
摘要: 面对国家职教改革要求与中职语文教学脱离职业需求的现状,本研究聚焦职业导向下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当前教学存在目标错位、内容脱离岗位、方法单一及评价失效等问题。为此,提出五大构建原则:目标导向、能力本位、情境驱动、行动导向及行业融入。体系构建上,重构对接职业能力的具体目标;整合“基础+职业”模块化内容,开发情境化资源;优化项目教学、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革新评价体系,引入多元主体与过程性、表现性评价。该体系旨在弥合学生职业能力差距,推动语文教学深度融入专业培养,为提升中职人才综合素养提供系统方案,对深化语文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构建原则 情境化资源? 项目教学、情境模拟 评价体系革新
一、引言
在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政策驱动下,中职语文教育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其人才培养目标与所需语文素养支撑之间存在显著脱节;二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真实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适应性明显不足。针对这一背景,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旨在深化职业导向语境下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填补相关领域的理论空白;在实践层面,力求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改革方案,助力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本研究核心概念明确:“职业导向”特指以特定职业(群)的能力与素养需求为核心培养依据和目标的教学理念;“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则定义为学生在职业语境中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的、适应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关键能力与素养,涵盖职业语言理解运用、职场沟通表达、信息处理、职业思维与文化素养等关键维度。
二、构建原则:职业导向下的核心指向
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与实施,必须精准锚定职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遵循以下核心构建原则:
2.1 目标导向原则: 教学设计与内容选择的首要基准,是紧密对接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对应专业领域的具体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这意味着语文学习绝非孤立的知识传授,而是服务于学生未来胜任特定职业工作所需基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确保语文学习与学生职业发展同频共振。课程的起点与终点,都应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2.2 能力本位原则: 超越传统知识体系的构建,应聚焦于职业领域公认的关键能力在语文素养中的具象转化与体现。这尤其强调沟通表达(清晰、准确、得体)、信息处理(筛选、整合、应用)、解决问题(逻辑分析、方案提出)、团队协作(倾听、反馈、共情合作)等核心职业能力。语文教学需转化为锤炼这些能力的有效载体,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直接感知并提升职业竞争力。
2.3 情境驱动原则: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语文学习需积极融入模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和工作任务之中。通过创设如撰写工作汇报、解读技术说明书、参与客户沟通、撰写项目计划书等情境,让学生在贴近实际的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规则、体会交流的策略、感受职业文化,实现语言学习与岗位实践的无缝衔接。
2.4 行动导向原则: 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哲学。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养成,应主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项目任务、真实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研讨等实践活动来实现。教师角色由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行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锻炼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
2.5 行业融入原则: 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象牙塔壁垒,积极吸纳行业企业标准、核心价值文化、岗位操作规范等真实元素。将行业术语、企业文化理念、岗位沟通礼仪、安全操作规程等融入教学素材、案例和评价标准,使语文学习扎根于真实的行业土壤,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前瞻性,为学生顺利融入职场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与行为规范。
三、体系构建:核心内容与实施路径
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深度改革,本质是一场重构核心内容与实施路径的革命。其目标在于建构一个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圆心、以核心素养为半径、实操性与评价有效性并重的课程体系,实现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闭环式系统重构。唯有如此,语文方能真正成为职校生应对职业挑战的竞争力基石。
3.1 目标体系重构:从素养抽象到能力具象
精准对接职业场景是目标具象化的关键。案例一:某卫生学校《医务沟通》课上,学生需模拟清晰向急躁家属解释术后并发症;案例二:在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学生反复操练“客户投诉处理”的沟通话术;案例三:机电专业课堂中,学生需根据图纸要求准确口头进行技术交底——让沟通能力在场景中生长。这种具象化目标还体现在分层可测上:如商贸专业学生写作目标要求达到“基础级能完成一般销售文案;精通级能独立完成市场分析报告”,其评价维度包括逻辑结构、数据运用等可量化指标。
3.2 内容体系整合:模块化的资源激活
模块化重构为内容升级提供路径。基础素养模块筑牢通用能力底线,而职业素养模块成为核心特色:情境实例——计算机专业引入真实企业软件需求文档作为教学内容,学生需分析术语准确性并进行文档改写。通过情境化资源开发,内容获得深层生命力:某建筑职校开发《工程文书写作》项目教材时,以“编制投标书”为主线任务,整合了工程术语、合同法规、技术规范等内容模块;同时校企共建案例库,将企业废弃标书作为课堂病文分析素材——让内容在企业真实土壤中萌发。
3.3 教学方法优化:行动导向的实践矩阵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将抽象素养转化为操作能力。项目教学法实例:会计专业学生团队需完成某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经历数据收集、图表制作到汇报展示全流程;情境模拟:在模拟呼叫中心里,学生处理客户关于账单的投诉时,练习着准确表达企业规则的能力;VR 技术创新:某交通职校建立虚拟 4S 店场景,学生在虚拟顾客面前演练车辆性能讲解——技术引擎正在驱动教学方法进入沉浸式时代。
3.4 评价体系革新:过程与发展的双轮驱动
评价体系的革新体现在多元主体、聚焦过程与关注发展三个维度。多元评价实例:烹饪专业学生制作的食品说明卡既需教师评估信息完整度,也由企业师傅评价术语专业性。在过程与表现并重评价中:某设计职校采用成长档案袋持续记录学生作品迭代过程,而模拟招标会上的方案陈述能力则通过表现性量规进行观测。更重要的是反馈机制——教师批注“商务邮件称谓使用不当”,学生据此完成修改版,实现了真正的以评促学。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闭环体系形成语文改革的核心支撑系统。当目标精确指向职业关键能力,内容模块化重构贴合岗位需求,教学方法贯穿行动导向实现沉浸式实践,评价聚焦素养形成过程并关注持续发展,语文课程便成为职校生职业生涯中最具韧性的竞争基石。这一系统性变革不仅重塑了课堂生态,更驱动着职业语文教育走向能力为本的未来之路,让语言素养成为职校学子逐梦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与展望:意义与反思
本研究系统论证了职业导向下构建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以“语言应用能力、职业文化理解、思维品质发展、职业情境实践”为核心的培养框架,其创新点在于深度融合专业需求与语文素养目标,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该体系对深化中职语文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具有显著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可操作的范本。
然而,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受样本范围与地域差异影响,部分结论的普适性需进一步验证;同时,实践环节受限于教学资源分配与师资能力差异,可能影响体系落地的深度。未来研究可聚焦以下方向:一是结合商贸、机械等不同专业领域开发差异化实施方案;二是深化数字资源库与活页式教材建设,强化教学支持;三是探索校企协同的长效机制,将岗位语言需求纳入课程动态调整;四是开展长周期追踪评估,科学量化素养培育的实际成效,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推力。
参考文献:
[1] 李明,张华. (2019). 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路径探析——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视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30), 59-63.
[2] 王芳,刘伟 . (2021).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教育与职业》,(11),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