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估

作者

刘维刚

西丰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 辽宁省铁岭市 112400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每年有超过 7000 万亩的种植面积。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幼虫取食叶肉,只留下表皮,造成叶片上出现透明状斑点。幼虫常吐丝结网,将卵产在丝上或卵壳上,卵孵化后从丝上掉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玉米心叶受害、影响生长和产量。在我国各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玉米螟发生虫害,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和品质。我国已将玉米螟纳入检疫对象。如果不及时防治,其危害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开展玉米螟的综合治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玉米螟在田间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一、玉米螟的危害特点

(一)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昆虫。其幼虫阶段是主要的危害期,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破坏性。幼虫主要以玉米茎秆为食,钻入茎内部咬食并破坏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送,从而使得玉米生长发育受阻。此外,玉米螟还具有以下生物学特点:

1. 生活习性:玉米螟的幼虫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2. 生长周期: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在春季至秋季活动频繁。

3. 繁殖能力:雌性玉米螟产卵量大,卵的孵化率高,使得害虫数量迅速增长。

(二)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方式

1. 直接危害:玉米螟幼虫钻入玉米茎秆内部,直接咬食输导组织,导致水分和养分无法正常输送,使玉米生长发育受阻。

2. 间接危害:由于玉米螟的破坏,玉米植株的抗逆性降低,容易受到其他病虫害的侵袭,进一步加重了危害程度。

3. 产量损失:玉米螟的危害会导致玉米粒数减少、粒重降低,从而造成产量损失。

二、赤眼蜂与玉米螟的关系

玉米螟赤眼蜂是玉米螟幼虫的自然天敌,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寄生在玉米螟的卵和幼虫,寄生率高达 98% 以上。在自然界中,赤眼蜂主要以成虫和幼虫形式进行种群的补充,并以自然状态下的卵、幼虫、蛹为寄生对象。当玉米螟卵孵化后,赤眼蜂会将卵产于被害雌蛾的腹部第 3 节处,每雌产卵量一般为 210 粒。赤眼蜂寄生率与玉米螟卵数量的多少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玉米螟卵量增加,赤眼蜂的寄生率也增加。当每头赤眼蜂卵量达到 3040 粒时,赤眼蜂便可完全寄生于雌蛾体内,以卵粒为食。赤眼蜂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玉米螟幼虫的危害,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杀虫剂替代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在自然状态下,由于雌蛾和雄蛾活动能力不同,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率会有所差异。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作用,应根据虫源分布、天敌数量等进行合理放蜂。

三、田间试验设计

为了评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在多个田块进行了试验。在试验期间,定期观察并记录玉米螟的虫卵数量、孵化率以及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

四、防效测定

(一)玉米螟卵的数量

玉米螟卵的数量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当温度在 30C 以上时,每一平方米内的玉米螟卵量约为 100 个,当温度在 15℃以下时,每平方米内的玉米螟卵量约为 200 个。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宜的湿度范围为 75%~85% 。玉米螟卵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一般可达 天。玉米螟卵在玉米茎秆上产卵最多,在茎秆上平均每 1 平方米有卵 120 个左右。由于不同品种对玉米螟具有不同的抗性,因此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螟有不同的抗性。

每平方米内的玉米螟卵数量与玉米植株的生长高度、叶片数、叶片面积呈正相关关系;与玉米植株上各部位叶片的叶长、叶宽呈负相关关系;与玉米螟发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因此,可以通过调查玉米螟卵数量来评价赤眼蜂对玉米螟卵量的防治效果。通常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测定赤眼蜂防治效果:

(二)孵化率

用赤眼蜂成虫分别放于 3 个试验地,每个试验地放 10 点,每点放 1 只,共20 点。进行室内孵化试验,并记录各种指标。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幼虫,对玉米心叶的虫口减退率较高(90% 以上)。

3 个试验地平均为 87.2%,比对照区分别提高了 19.1%、27.5% 和 15.9%。说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幼虫效果明显。在实际生产中,要注意观察赤眼蜂羽化后的产卵情况和孵化率。同时注意玉米螟卵的孵化特点。可以根据卵块大小和数量多少,判定羽化后的赤眼蜂是否已产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三)植株生长情况

将赤眼蜂释放在玉米螟发生期内,随机抽取有虫株10 株,放于玉米心叶中,每处理3 次重复,每个重复10 株。每天观察玉米心叶被害情况,记录虫口数量,防治结束后,调查玉米受害株率和百粒重。试验结果表明:赤眼蜂防治效果达90% 以上的有3 个处理。

在玉米心叶被害株率达到 10% 时放赤眼蜂处理的防效最高,达到 96% 以上。其次为放赤眼蜂处理的 50% 和对照(不放赤眼蜂处理),防效分别为 55% 和 40% 。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的是放赤眼蜂处理的 20% 、 25% 、 50% ,防效分别为 72% 、78%、70%。由此可见,在玉米螟发生危害严重时进行释放赤眼蜂可以有效防治玉米螟危害。

五、评估结果

经过田间试验和测定,我们发现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处理组中,玉米螟卵的数量明显减少,孵化率也显著降低。同时,植株生长情况良好,未发现因赤眼蜂防治导致的负面影响。

六、建议

(一)加强赤眼蜂繁殖技术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个重要的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在我国尚未实现大面积推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赤眼蜂的繁育技术难度较大外,还与我国玉米生产的传统习惯有关。我国玉米生产以单季种植为主,采用自然繁衍、人工繁殖等方式繁育赤眼蜂的单位和农户较少。为了提高赤眼蜂的繁殖率,建议加大对赤眼蜂繁育技术的研究力度,建立和完善人工繁殖赤眼蜂的技术体系,提高其繁育水平;加强对赤眼蜂天敌赤眼蜂雌虫的研究和利用力度;加强对赤眼蜂雌虫生殖能力和产卵习性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赤眼蜂雌虫的繁殖率,保证赤眼蜂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从而为有效防治玉米螟病提供更多的优质赤眼蜂雌虫。

(二)进一步研究赤眼蜂的生态学特性

研究发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有很高的效率,是玉米螟虫卵的天敌。但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发育阶段的赤眼蜂的发育历期和羽化率是否有差异;在不同地区眼蜂在释放后能否很快增殖;在不同地区眼蜂是否存在着差异;在释放赤眼蜂时,是否有影响赤眼蜂幼虫发育的其他因素存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结论:

通过田间试验和测定,评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结果表明,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能显著降低玉米螟的数量和孵化率。同时,该方法对环境污染小,对人畜无害,值得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然而,为了提高防治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赤眼蜂与玉米螟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提高赤眼蜂的繁殖率和寄生率。展望未来,期待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环保、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参考文献

[1]赵秀梅,王立达,李青超,郑旭,王连霞,刘洋,刘悦,兰英,韩业辉.黑龙江省二代区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模式效果 [J]. 农业科技通讯 ,2022(09):28-31.

[2] 何永攀 , 李玉亮 , 黄艳 , 王旭东 , 王奉军 .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探讨 [J]. 黑龙江粮食 ,2022(08):36-38.

[3] 王凯 , 郑丽娇 , 陈彦 , 张海东 , 刘培斌 . 不同栖息场所对玉米螟的诱测效果 [J]. 辽宁农业科学 ,2022(0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