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参与度提升的初中音乐戏曲表演体验活动创新设计
于亚男
新疆奇台县第三中学 831800
引言
当前初中戏曲教学普遍存在教师示范、学生跟唱的单向传播模式,这种程式化教学难以唤醒青少年的文化认同。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发现,当学生获得角色代入机会时,其专注度明显提升;当融入现代舞蹈动作时,京剧唱段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这些现象启示我们:提升参与度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的隔阂。
一、当前戏曲教学参与度困境的成因
任何教学改革都需直面现实问题。通过课堂观察可见,学生疏离戏曲艺术并非源于文化抵触,而是教学方法未能搭建有效的体验桥梁。
(一)内容呈现方式固化
当前戏曲课堂过度依赖音视频播放设备,将传统艺术压缩成单向输出的电子课件。教师习惯性按下播放键后,课堂便陷入昏暗环境中的被动观赏——学生盯着模糊的投影画面,耳机里传来夹杂电流声的唱段。这种放映厅式教学割裂了戏曲的沉浸式体验特质:当播放黄梅戏《天仙配》时,学生争论的是仙女裙子为什么泛绿光而非唱腔的婉转韵味。更关键的是,磁带录像里的表演者始终隔着屏幕鞠躬谢幕,学生既看不到妆容细节,也感受不到水袖拂过空气的流动感。戏曲本该有的扮相、身段、情绪互动,在数字化转译中被简化为平面影像符号。
(二)参与渠道单一化
多数课堂将戏曲实践窄化为机械的集体跟唱:教师逐句教唱,数十个学生拖着参差不齐的声调重复。而当学生想为程派唱段设计动漫混剪背景时,却往往缺少设备支持;当男生试图用街舞动作演绎武生招式时,被批评破坏传统规范。更普遍的现象是,害羞的学生永远缩在教室后排默念歌词,而热衷表演的学生也仅能在期末汇演获得两分钟展示机会。戏曲本包含编、导、演、音、美多维参与可能,但在现行模式下,大部分的学生被固化在跟唱员角色里,那些跃跃欲试的现代改编构思,最终都沉寂在练习本的涂鸦中。
二、三维度创新活动设计体系
基于上述问题,构建浸润 - 互动 - 创造的阶梯式参与模型,每个维度对应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
(一)情境化任务设计
在初中音乐戏曲教学中,将抽象的艺术形式转化为具象的实践任务,是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有效途径。戏曲工作坊的模式让学习过程变得可触摸、可体验。以京剧《空城计》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为期两周的项目式学习活动。第一周将班级分为三个工作组:道具组负责制作诸葛亮羽扇和司马懿令旗,台词组负责将经典对白改编成学生熟悉的校园用语,表演组则负责设计简单的舞台走位。在道具制作环节,教师不是直接讲解戏曲服饰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查阅资料、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戏曲服饰的象征意义。有个班级在制作羽扇时,起初随意选择了白色卡纸,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诸葛亮使用的应该是鹅毛扇,于是主动调整方案,这个认知过程比教师直接告知要深刻得多。有学生将还司马懿的大队人马往西城改编成全班同学去食堂,既保留了原句的节奏感,又增添了生活趣味。这种创造性转化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戏曲语言的韵律特点,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二)跨界融合体验
戏曲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年轻人理解传统艺术的魅力。我们发现,将戏曲与学生熟悉的现代元素相结合,能有效降低学习门槛。去年在朝阳区某中学的音乐课上,老师尝试用篮球运动来讲解京剧锣鼓点。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边运球边听锣鼓经,要求强拍仓时用力拍球,弱拍才时轻拍。这个简单的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对锣鼓点一头雾水的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很快就掌握了节奏规律。更让人惊喜的是,有几名学生自发地把戏曲身段融入篮球动作。比如在投篮时加入亮相姿势,在传球时配合云手动作。这些自然产生的创意,比老师直接教授的效果更好。
(三)分层参与机制
在初中戏曲社团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设立了观察员 - 表演者 - 导演组三级参与体系。这种分层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性格差异和兴趣偏好。观察员主要负责幕后工作,比如设计脸谱、准备道具、记录排练过程等。去年有个性格内向的女生,开始时只敢在角落看别人排练。后来老师让她负责设计《三岔口》的脸谱妆容,她不仅出色完成任务,还主动查阅了大量戏曲资料。最后她的设计被采用,并获得了同学们的赞赏。表演者是中间层级,承担具体的表演任务。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从简单的跑龙套到主要角色都可以。有个男生原本普通话不标准,但通过反复练习丑角的念白,不仅克服了发音问题,还发现了自己的表演天赋。
导演组由最活跃的学生组成,负责编排迷你剧目。上学期,几个初二学生自编自导了 10 分钟的《新编空城计》,把现代校园故事融入传统剧目。虽然表演还很稚嫩,但创意获得了老师的高度评价。这种分层机制实施半年后,戏曲社团的参与率从原来的 30% 提升到 85% 。最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展现自我的方式。
三、可持续参与的动力维护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保持学生的长期参与热情是一个普遍性难题。我们设计的戏曲能量卡积分系统,通过游戏化机制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系统设置了三种核心能量卡:完成方言念白任务可获得声韵卡,创作新唱词奖励文采卡,参与演出则发放风采卡。每积累10 张同类型卡片,就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励,比如使用专业录音设备、获得戏曲名家指导机会等。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系统展现了显著效果。比如某校戏曲社有个学生起初只是被动参与,但在收集到 5 张声韵卡后,主动要求加练方言念白。该系统还设置了季度能量王评比,对积分领先者给予公开表彰。这种即时反馈和适度竞争,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实施一年来,社团的月均活动参与率稳定保持在 80% 以上。
结语
提升参与度本质是重构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结。本文设计的活动体系已在多所学校试点,显著改善了男生回避戏曲课的现象。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手段在戏曲教学中的应用,但需谨记技术始终是服务艺术体验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程晓泓 . 传承传统文化 , 探寻音乐教学新途径 [J]. 教师博览 ,2024(33):76-78.
[2] 王黎 . 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戏曲元素的实践探究 [J]. 名师在线 ,2025,11(06):87-89.
[3] 马嘉宝 . 初中音乐课堂中情境教学运用的行动研究 [D]. 伊犁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