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讨污水处理中水质监测的重要性及常用方法

作者

何鑫望

长沙县农村环境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148

一、引言

在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体系中,污水处理是关键环节,而水质监测则是污水处理的“眼睛”,贯穿污水处理全过程,对保障水环境安全、生态平衡及公共卫生意义深远。随着水污染问题日益复杂,对水质监测的科学性、精准性及技术革新要求不断提升,深入探究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成为水环境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水质监测在污水处理中的核心重要性

(一)保障公共卫生与饮水安全

水是人类生存必需资源,饮用水安全关乎公众健康。污水处理中,水质监测可检测细菌、病毒、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防止病原体传播,避免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如监测污水中病原体,能预警疾病传播风险,保障居民饮水安全。

(二)维护生态平衡与水资源可持续性

水体是生态系统核心,承载众多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水质监测可识别氮、磷等污染物,预防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健康水体生态系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监测数据为生态修复和水资源调配提供依据,助力维持生态平衡和水资源长期供应。

(三)优化污水处理工艺与运行管理

工艺调控依据:污水处理工艺需依水质动态调整,实时监测 COD、BOD、氨氮等参数,能精准指导曝气量和药剂投加量调整,提升污染物去除效率。不同污染物特性决定处理工艺侧重点,监测数据为工艺优化提供方向。

排放合规性:严格排放标准可遏制水污染,水质监测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避免二次污染,降低法律风险。持续监测出水水质,能及时发现超标隐患并整改,保障污水处理末端环境安全。

(四)支撑环境决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期连续的水质监测数据可追溯污染源分布、评估区域治理成效,为水资源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基础。合理政策既能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又能引导产业绿色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协同可持续,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三、水质监测的关键指标及意义

污水处理需综合物理、化学、生物三类指标,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全面反映水质状况,为处理工艺及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一)物理指标

物理指标反映水体感官及基本物理特性,常见指标有浊度、色度、悬浮物(SS)。浊度体现悬浮颗粒对光线散射程度,色度反映水体颜色与杂质类型,悬浮物量化固体杂质含量。这些指标影响水体透光性和微生物生存环境,如高浊度阻碍光合作用、影响物质循环,其监测为污水处理前端预处理提供基础数据。

(二)化学指标

化学指标包括 pH 值、COD、 BOD5 、氨氮、总磷、总氮、重金属等。pH 值决定水体化学环境,影响污染物形态和处理工艺效率;COD、BOD 量化有机污染负荷,是评估污水处理工艺降解能力的核心指标;氨氮、总磷、总氮关乎营养盐平衡,过量会引发富营养化;重金属毒性强,危害生态与人体健康。化学指标关联污水处理工艺选择,为工艺优化和污染物控制提供关键参数。

(三)生物指标

生物指标以大肠杆菌、细菌总数为代表,指示水体病原微生物风险。污水处理中,消毒是保障出水卫生安全的关键,生物指标监测可评估消毒效果,防止疾病传播,是污水处理末端卫生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表 1 污水处理核心监测指标及功能

四、常用水质监测方法及技术特点

水质监测方法依据原理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及在线监测四类,不同方法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监测场景与需求。

(一)物理检测法

物理检测法依据水体物理特性开展监测,操作简便快速。浊度 / 色度检

测利用浊度仪、滤光光度计,可快速获取悬浮物浓度与颜色信息,辅助判断水质外观;电导率测试通过测定离子总量反映盐度污染,常用于工业废水筛查,在快速检测与连续监测中广泛应用。

(二)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经典监测手段,精度高。分光光度法通过显色反应定量氨氮、总磷等指标,但需 2 小时以上实验室消解预处理,适用于精准分析;电化学法如 pH 计、离子选择电极法响应迅速,便于现场快速获取水质化学参数动态。

(三)生物检测法

生物检测法借助生物对水质的响应评估综合毒性与可生化性。BOD 测定采用稀释接种或微生物电极法,评估有机物降解速率,指导生化工艺设计;生物毒性测试以水蚤、藻类为受试生物,通过观察其生存繁殖情况预警污染风险。

(四)在线自动监测技术

在线自动监测技术推动水质监测智能化。多参数分析仪可同步检测 COD等指标,借助微型芯片将检测时间缩至 8 分钟左右,试剂消耗降低 90% ;结合 DCS 系统构建全过程闭环监控体系,实时预警异常排放,助力智慧水务建设。

五、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一)智能化与自动化

AI 算法赋能水质监测,通过构建 BOD 动态模型预测水质趋势,优化工艺调控;仪器自校准功能利用 AI 自动修正偏差,减少人工误差,推动监测向智能自主化转型。

(二)便携式与快速检测设备普及

微流控芯片、手持光谱仪等技术发展,推动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POCT)应用。这类设备小巧易用,可现场即时检测,适用于应急监测与分散式处理场景,提升监测效率与覆盖范围。

(三)多参数协同监测深化

高集成传感器成为研发重点,可同步检测理化与生物指标。例如,毒性生物传感器与 COD 检测耦合,既能识别化学污染物,又能评估生物毒性,实现多维度水质诊断,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四)挑战

污水处理面临多重难题:复杂基质干扰导致监测结果不稳定,工业废水成分复杂影响准确性;高精度仪器研发运维成本高昂;生物监测缺乏统一标准,不同环境下生物响应差异大,亟需建立标准化体系。

六、结语

水质监测是污水处理厂的“智慧中枢”,通过多维度指标监测为全流程提供决策,实现风险预警、工艺优化与生态守护。未来,需借助 AI 与多参数芯片融合等智能装备创新,突破技术壁垒,完善标准体系,搭建“监测 - 预警- 调控”一体化平台,推动水环境管理从末端治理转向全周期管控。

实践中,应聚焦技术创新,贴合污水处理需求优化监测方案,强化其对水环境管理的支撑,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水资源与生态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 刘越 , 王子鹏 , 沈清江 . 水质监测中微生物指标的应用与重要性分析 [J]. 工业微生物 , 2025, 55 (02): 168-170.

[2] 张娜 . 水质监测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优化措施 [J]. 黑龙江环境通报 , 2025, 38 (01): 92-94.

[3] 迟昊 . 简述水质监测在环境工程中的意义及监测技术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 2023, 4 (09): 61-64.

作者简介:何鑫望(1995.11)男,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环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