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

肖红艳

湖南涟源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417100

引言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之中,电工电子技术身为现代科技核心,深度融入工业、农业、新能源汽车、5G 通信等诸多领域,在驱动产业升级之际催生持续人才需求,而中职教育肩负培养应用型人才重任,其电工电子专业虽以传授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然现行培养模式存有短板,难以匹配行业发展需求,故而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对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人才培养存在多方面问题,培养模式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局限于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新技术,考评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不足,难以适应企业需求。师资方面,队伍结构欠佳,转岗教师专业实践不足,“双师型”教师占比低,教师培训机会少、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因实践薄弱,专业技能不扎实,无法熟练操作仪器仪表、完成电路设计调试,就业时只能从事低技术工作,薪资低、发展受限,就业竞争力与稳定性差。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

(一)顺应产业变革趋势,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

当下,全球制造业正处于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深度转型阶段,电工电子技术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关键领域起着核心支撑作用,其技术迭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就拿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车载电子系统智能化的升级状况,致使企业对那种既具备电路设计能力,又拥有智能控制以及故障诊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在传统中职教育的培养模式之下,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呈现老化态势,技术应用能力也较为滞后,难以契合产业升级之时对人才提出的全新要求。而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引入处于行业前沿的技术课程,强化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力度,便能够持续地为电工电子相关产业输送与之适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此保障产业创新链和人才链达成深度融合的状态。

(二)破解教育发展困境,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部分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其岗位适配度还不足 60% ,这充分反映出传统培养模式和企业实际需求相互脱节的现实情况,通过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推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等具有创新性的举措,能够实现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助力中职学校突破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这不但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所具有的适应性,而且还能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达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提供相应的实践支撑。

(三)契合学生成长需求,赋能个体职业发展

随着“职教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搭建完成,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形成了限制,通过推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所潜藏的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在升学以及就业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化需求。例如,针对那些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可以借助项目式学习、技能竞赛等途径来培养其技术研发的能力;对于倾向于技能操作的学生,则强化其在岗位实践方面的能力训练。这种改革创新举措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更能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赋予能量。

三、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策略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中职电工电子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达成这一核心目标,需借助与行业协会、企业展开合作的方式,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其中,针对行业趋势、人才需求以及岗位能力展开深入调研,以此保证课程内容和企业生产实际相契合。对于课程内容而言,应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来实施模块化的设置,就像划分出电路设计制作、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等诸如此类的模块,并且把新能源、智能控制等新技术融入进去,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和行业发展保持同步状态。与此同时,要对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予以加大,对涵盖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加以完善。增加一些综合性的实践项目,比如让学生完成从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一直到调试的整个过程,借此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实效的提升,需中职电工电子教学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进行多维度创新,以真实工程任务作为载体的项目式教学,会把教学内容拆解成具体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学生于“自动化生产线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这类项目的完成之际,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以及创新能力得以锻炼。企业生产典型案例被引入到案例教学当中,凭借对故障排查等实际问题展开的分析研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也得以促进。多媒体教学借助课件、动画等形式,使得复杂电路原理等抽象知识实现可视化,学习趣味性与效果由此增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化工作,需着眼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进修以及激励机制这三个方面来发力推进,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要加大力度。具体而言,通过与企业构建起长期的合作关系,按一定周期选派教师前往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让其参与到生产项目以及技术研发当中。例如每年会安排特定比例的教师开展为期 3 至 6 个月的实践锻炼活动,以此使教师能够对前沿生产工艺实现掌握。与此同时,引进企业工程师来担任兼职教师,对师资结构予以优化,由其讲授实践课程并分享企业案例。在教师培训进修方面,要给予重视。定期针对专业技能、教学方法等组织开展培训活动以及学术研讨活动,从而实现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以及科研创新工作当中,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改革,借助科研奖励制度来激发教师产出高水平的成果。在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方面,要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实践能力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薪酬待遇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在职称评定环节向“双师型”教师予以倾斜,在绩效考核当中提高教学与科研所占的权重,切实达到增强教师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的目的。

(四)推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学生群体当中,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发展规划方面均存在着差异情况,这种差异使得传统那种统一式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予以满足。就中职学校而言,其可凭借入学测试、问卷调查之类的方式,去深入了解学生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状况、兴趣特长所在以及职业意向方向,进而为学生量身定制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对电子设计怀有浓厚兴趣并且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为其提供如嵌入式系统开发、FPGA 设计等进阶课程,同时安排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当中,或者是企业实际开展的电子设计任务里面,以此来对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高端技术应用能力加以培养;而对于更偏向于电工安装与维修方向的学生,则要加大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电气故障诊断等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从而强化他们在该领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需建立起具有弹性的学习制度,允许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学习进度以及课程选择做出相应调整。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在规定的学制范围之内,对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既可以提前完成学业,也能够选择延长学习时间以便对自身感兴趣的领域展开深入钻研。

(五)深化校企合作

提升中职电工电子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堪称关键所在,这需在机制构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等诸多方面协同发力推进。就建立紧密型合作机制而言,要达成校企签订协议以明确权责的举措,进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计划。借助成立联合专业建设委员会这一方式,促使企业深度融入招生、教学以及就业指导等环节,以此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由企业负责提供设备、技术以及资金,学校则投入场地与人力,双方共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学生于实训基地参与如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等实际生产项目,如此既能提升其实践技能,又可为企业创造效益。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时,校企依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来定制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全程参与从学生选拔、授课直至实习的各个环节,待学生毕业之后便可直接入职。比如与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展开合作,定向培养安装维护方面的人才,且有企业工程师入校授课指导。加强人员的双向交流亦十分重要,企业的技术骨干可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举办技术讲座,学校教师则前往企业挂职参与研发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结语

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改革与创新策略,能够有效化解当前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人才培养模式现存的诸多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熟练实践技能以及良好职业素养的电工电子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伍新梁 . 中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J]. 课外阅读,2022(6):59.

[2] 张倩 . 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应用交互式教学的实施程序 [J]. 科技信息,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