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

作者

周航

江苏淮阴水利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省淮安市 223200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混凝土作为水利工程中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其裂缝问题一直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混凝土裂缝不仅会降低水利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使用功能,还会引起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水利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深入研究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对于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

1.1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水泥与水发生的水化反应会释放大量热量。以某大型水坝工程为例,由于混凝土体量巨大,水化热难以快速散发,致使内部温度短时间内急剧上升,与外部形成显著温差。当温差超过 25℃时,因热胀冷缩效应,结构内部受压、外部受拉。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较低,一旦拉应力超出其承受范围,就会在混凝土表面或内部产生裂缝,极大地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与耐久性。

1.2 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硬化期间,水分持续蒸发,导致体积收缩。在某渡槽施工时,因养护不及时,混凝土表面水分快速流失,产生收缩应力。当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收缩裂缝随之出现。此外,混凝土凝固过程中,水汽蒸发或散热体体积收缩,也会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应力集中点,促使裂缝萌生,严重时会贯穿混凝土结构,降低其抗渗性。

1.3 施工质量引起的裂缝

水利工程施工中,材料质量与施工工艺至关重要。若水泥强度不足、砂石含泥量超标,或掺料不符合要求,会严重削弱混凝土的性能。某水库大坝施工时,因配合比不当,水灰比过大,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极易产生裂缝。同时,施工技术不规范、设备故障及人员技术水平不足,会造成振捣不密实、浇筑不连续等问题,给裂缝的产生埋下隐患。

1.4 荷载超载引起的裂缝

在水利工程施工阶段,若施工构件承受的荷载超出设计范围,便会产生超载裂缝。例如,在某水电站厂房施工时,下部结构尚未达到设计强度,就开始上部结构施工,致使下部结构承受过大压力。在超出设计荷载的作用下,构件产生内力弯矩,进而在垂直于构件纵轴方向出现裂缝,严重威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1.5 地基沉降引起的裂缝

水利工程施工中,地基的稳定性对结构影响巨大。在某水利基础工程中,由于桩基沉降不均匀,建筑物各部分下沉程度不同,产生较大的剪切力。当剪应力超过设计强度时,就会引发裂缝。这类裂缝通常出现在地基沉降差异较大的部位,如桩基与墙体连接处,不仅影响建筑物外观,还可能导致渗漏等严重问题。

1.6 碱- 骨料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碱 - 骨料反应是混凝土耐久性的一大威胁。当混凝土孔隙中的碱性溶液与活性骨料发生反应,会生成硅酸凝胶。某大型蓄水池施工时,因使用了活性骨料,在水分作用下,硅酸凝胶膨胀,对混凝土产生挤压应力。随着时间推移,混凝土表面首先出现裂缝,并逐渐向内部发展,严重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2.1 选用合适的材料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合理选用材料对预防混凝土裂缝至关重要。优先采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与粉煤灰水泥,能大幅降低水化热。以某大型水坝建设为例,使用低热矿渣水泥,有效控制了混凝土内部升温速度。同时,挑选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优质骨料,搭配低含碱量水泥,优化混凝土内部结构,提升密实度。通过降低水灰比,减少多余水分,降低碱 - 骨料化学反应的发生几率,从材料层面降低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风险,为水利工程质量筑牢根基。

2.2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在保障混凝土设计强度的基础上,优化配合比是控制裂缝的关键。降低水灰比并减少水泥用量,能有效降低水化热。例如,在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中,通过掺加适量粉煤灰,不仅减少了水泥用量,还改善了混凝土和易性,降低了水化热,延缓了热峰出现时间。同时,添加高效减水剂,在减少用水量的同时,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经配合比优化,混凝土收缩变形减小,有效预防了裂缝的产生,提升了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与稳定性。

2.3 控制施工温度

合理规划施工工序,对控制混凝土施工温度、保障工程质量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用分层、分块的浇筑方式,能够为热量散发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以大型蓄水池施工为例,分层浇筑可使水化热及时排出,进而减小约束应力,降低裂缝产生的风险。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在其内部科学布设冷却管道,通过通入冷水或冷气,能够精确调控混凝土内部温度,缩小内部温差。同时,利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一旦出现温度异常的情况,便立即启动冷却或保温机制。这一系列举措,能够避免因温度应力过大导致裂缝,为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2.4 加强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作业完成后,开展及时且有效的养护工作,是预防裂缝产生,保障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环节。一旦浇筑结束,需立即采用湿润的草帘、麻片对混凝土表面进行覆盖,并定时洒水,以此维持表面湿润状态,使混凝土得以缓慢冷却,降低裂缝出现风险。在高温季节,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快,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防止因干缩引发裂缝。而在寒冷季节,为防止温度骤降致使混凝土开裂,需在其表面包裹保温材料抵御寒潮。以某渡槽工程为例,项目团队严格落实规范的养护流程,不仅大幅降低了裂缝出现的概率,还显著提升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为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筑牢基础。

2.5 合理设置防裂措施

在裂缝高发部位,合理设置防裂措施能有效控制裂缝发展。在孔洞周边、转角等应力集中区域布置斜筋,当混凝土承受拉应力时,斜筋可分担拉力,限制裂缝扩展。以某水电站厂房为例,在孔洞周围布置斜筋后,裂缝得到有效控制。当大体积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设置后浇缝,释放外应力和温度应力,减小裂缝风险。通过科学设置防裂措施,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保障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2.6 加强施工管理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施工管理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培训,提升其技术素养,确保施工技术措施符合规范,施工设备性能达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振捣不密实、浇筑速度过快等潜在问题。如某大型水库大坝施工,通过严格的施工管理,保障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从源头上降低了裂缝产生的可能性,为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保驾护航。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施工质量、荷载超载、地基沉降及碱 - 骨科化学反应等。为了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包括选用合适的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施工温度、加强混凝土养护、合理设置防裂措施及加强施工管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陈国林 , 周宜 .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 [J]. 治淮 .2024(04):53-54

[2] 戴康康 . 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探讨 [J]. 大众科学 .2024(16):108-110

[3] 李国强 . 水利工程施工中控制混凝土裂缝技术分析 [J]. 珠江水运 .2024(1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