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安全及控制措施的探索

作者

韩磊

中国大唐集团辽宁分公司新能源事业部 辽宁省朝阳市 122400

引言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与推进,我国风力发电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装机容量逐年递增。但风力发电机组多选址于风力资源丰富的偏远地区,如高海拔山区、沿海滩涂等,这些区域气候条件恶劣,风速风向变化频繁,雷电、暴雨、冰冻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同时,机组长期处于高转速、重负荷运行状态,设备老化问题日益凸显。据行业数据显示,风力发电机组非计划停机每年导致的发电量损失巨大。

一、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安全现状与挑战

1.1 复杂环境对机组的影响

风力发电机组所处的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对设备安全运行构成严峻挑战。在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机组金属部件频繁热胀冷缩,易产生疲劳裂纹;低温环境下,润滑油粘度增加,流动性变差,导致齿轮箱、轴承等部件润滑不良,加剧磨损。沿海地区盐雾浓度高,盐雾中的氯离子会穿透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加速金属腐蚀,尤其对塔筒、叶片等部件造成严重侵蚀。此外,强风对机组的影响更为直接,超过设计风速的强风会使叶片承受过大的气动载荷,引发叶片疲劳损坏,甚至导致叶片断裂;剧烈的风速变化还会使机组产生振动,影响机械结构稳定性和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

1.2 设备老化与磨损问题

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如齿轮箱、轴承、发电机等,在长期高转速、重负荷运行下,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与磨损。齿轮箱作为传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其齿轮在啮合过程中会产生摩擦磨损,随着运行时间增加,齿面会出现点蚀、胶合等损伤,导致传动效率下降,甚至引发齿轮断裂。轴承在高速旋转过程中,滚动体与滚道之间的接触应力不断变化,容易产生疲劳剥落,进而影响机组的振动特性,引发异常振动。发电机的转子和定子绕组长期受到电磁力、热应力和机械应力的共同作用,绝缘材料会逐渐老化,绝缘性能下降,增加短路故障发生的概率。

1.3 运维管理存在的短板

当前风力发电机组的运维管理模式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巡检周期长,传统的人工巡检通常按固定周期进行,难以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在巡检间隔期内,设备可能出现突发性故障或隐患,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另一方面,故障预判能力弱,主要依赖运维人员的经验判断设备故障,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和预测手段,难以提前发现潜在故障。此外,远程运维技术应用不足,虽然部分企业已引入远程监控系统,但在数据深度分析、故障诊断准确性等方面仍有待提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精准运维。这些问题导致运维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增加了设备非计划停机的风险,严重制约了风电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二、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安全关键控制措施

2.1 强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保障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安全的重要手段。在设计选型阶段,充分考虑机组运行环境特点,优化叶片气动外形设计,提高叶片的风能捕获效率和抗疲劳性能;加强塔筒结构设计,增强其抗风、抗震能力;选用耐低温、耐腐蚀的材料和零部件,提升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安装调试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机组安装精度和稳定性,对关键部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和性能测试,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在运行维护阶段,建立设备健康档案,记录设备运行参数、故障维修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评估设备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维护计划,实现精准维护;在设备退役报废阶段,合理规划设备处置方案,对可回收部件进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2 构建智能监测预警体系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智能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对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在机组关键部位安装各类传感器,如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实时采集设备的振动、温度、电流、电压等运行参数,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存储、清洗和分析,挖掘数据之间的潜在关联和规律;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建立设备故障预测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学习训练,实现对设备故障的早期预警和趋势预测。

2.3 完善极端天气应对方案

针对台风、冰冻、雷击等极端天气,制定完善的预防与应急措施。在台风来临前,根据气象预警信息,提前调整机组运行状态,将叶片顺桨,降低叶片迎风面积,减少风载荷;对机舱、塔筒等部位进行加固,检查和紧固各类连接件,确保机组在强风中的稳定性。在冰冻天气,采用加热除冰系统对叶片进行除冰,如电加热、热气加热等方式,防止叶片结冰影响气动性能和结构强度;同时,加强对设备其他部位的防冻保护,如对水管、油箱等进行保温处理。为降低雷击风险,优化防雷接地系统设计,提高接地装置的导通性和可靠性,在叶片、机舱等部位安装接闪器,引导雷电电流安全入地,减少雷击对机组电气系统和机械结构的损害。

三、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安全保障机制

3.1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与标准

建立健全涵盖操作规范、维护流程、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安全的基础。制定详细的机组操作规程,明确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操作流程,规范操作行为,避免因人为操作不当引发安全事故。完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规定维护周期、维护内容和维护标准,确保设备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各类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各部门职责,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和技术进步,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技术标准,统一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等环节的技术要求,为机组运行安全提供制度和标准保障。

3.2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人才是保障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安全的关键因素。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风电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开展设备维护、数据分析、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和技能竞赛,提升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鼓励员工参加行业培训和认证考试,获取专业资质证书,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

3.3 推动行业协同与技术创新

加强风电企业、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商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共同开展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安全技术研究与创新。风电企业提供实际运行数据和应用场景,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设备制造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应用。通过协同合作,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如新型叶片材料、智能传感技术、高效传动系统等,提升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结论

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安全是保障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通过深入分析机组运行安全现状与挑战,采取强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智能监测预警体系、完善极端天气应对方案等关键控制措施,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行业协同创新等保障机制,能够有效降低机组故障风险,提高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的持续优化,风力发电将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慧元 . 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安全及控制措施的探索 [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8,(44):92.

[2] 李鑫泉, 胡建华, 薛鹏, 等. 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运行控制措施探析[J].中国高新区 ,2017,(11):102.

[3] 何山 , 王维庆 , 袁至 . 大型风力发电机电磁故障及智能诊断 [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30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