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方法探讨
刘洋
内蒙古卓信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024000
引言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与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传统建造方式因高能耗、低效率等弊端,难以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装配式建筑通过工厂预制构件、现场装配施工的模式,有效缩短工期、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然而,其施工过程涉及多环节协同、多技术融合,若技术要点把控不当、质量控制缺失,易引发构件连接失效、结构稳定性不足等问题。研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对推动建筑产业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1.1 预制构件生产与运输技术要点
预制构件生产是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基础环节。生产前需依据设计图纸精确制定模具方案,确保构件尺寸精度与形状符合要求。钢筋加工环节要严格把控下料长度、弯曲角度与绑扎质量,保证钢筋骨架的强度与稳定性。混凝土浇筑时,需控制配合比、浇筑速度与振捣工艺,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同时采用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方式,确保构件强度达标。运输过程中,根据构件类型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与支撑固定方式,防止构件在颠簸中发生碰撞、变形或损坏。对于大型、异形构件,需进行运输路线规划与加固设计,保障运输安全与构件完整性。
1.2 现场装配与连接技术要点
现场装配施工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能。构件吊装前,需对安装部位进行清理与测量放线,确保安装位置准确。吊装过程中,合理选择起重设备与吊具,控制吊装速度与角度,避免构件在空中晃动或受力不均。连接技术是装配式建筑的关键,常见的连接方式包括灌浆套筒连接、螺栓连接与焊接等。灌浆套筒连接需严格控制灌浆料的配比与灌注压力,确保套筒内灌浆密实;螺栓连接要保证螺栓规格、拧紧力矩符合设计要求;焊接连接需控制焊接电流、电压与焊接时间,保证焊缝质量。同时,连接部位施工完成后,需进行外观检查与质量检测,确保连接可靠,实现构件间的协同受力。
1.3 防水与密封处理技术要点
装配式建筑的防水与密封性能对建筑使用功能和耐久性至关重要。构件接缝处是防水的关键部位,在设计阶段需合理设置防水构造,如采用企口、高低缝等形式增强防水效果。施工时,在接缝处填充防水密封材料前,需对基层进行清理与干燥处理,确保材料与基层粘结牢固。密封胶的选择要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过程中控制打胶厚度与宽度,保证胶缝连续、饱满,无气泡、开裂现象。此外,对于门窗洞口、穿墙管道等部位,需采用附加防水层与密封措施,形成多道防水防线,防止雨水渗漏。通过精细化的防水与密封处理,提升装配式建筑的防水性能与居住舒适性。
二、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方法
2.1 原材料与构配件质量控制
原材料与构配件质量是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基础。在采购环节,需选择信誉良好、质量稳定的供应商,严格审核供应商资质与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对进入施工现场的钢筋、混凝土、保温材料等原材料,按批次进行抽样检验,检测其力学性能、化学成分等指标是否符合标准要求。预制构件进场时,要检查构件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预留孔洞与预埋件位置等,对不符合要求的构件严禁使用。建立原材料与构配件质量追溯体系,记录材料来源、检验结果与使用部位等信息,实现质量问题的可追溯性,从源头保障装配式建筑质量。
2.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贯穿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在构件生产阶段,建立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对模具制作、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进行严格监控,定期校准生产设备,确保生产工艺稳定。现场装配施工时,加强对吊装、连接、防水等工序的质量检查,采用全过程旁站监督与影像记录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偏差。建立质量检验制度,对各分项工程进行自检、互检与专检,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运用信息化技术,如 BIM模型与施工管理平台,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与动态监控,实现质量问题的提前预警与精准控制。
2.3 成品保护与验收质量控制
成品保护是防止装配式建筑在施工后期出现质量缺陷的重要环节。构件安装完成后,对易受损部位采取防护措施,如对边角部位包裹防护材料、对突出的预埋件进行覆盖保护。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交叉作业对已完成构件造成损坏。竣工验收阶段,依据相关标准与规范,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全面质量检查与检测,包括构件外观质量、连接节点性能、结构安全性等方面。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对灌浆套筒连接质量进行检测,利用全站仪等设备对建筑整体尺寸与垂直度进行复核。严格执行验收程序,对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装配式建筑质量符合设计与使用要求。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发展与保障
3.1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保障
技术创新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核心动力。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新型预制构件材料研发、高效连接技术创新等研究,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性能与施工效率。推广智能化建造技术,如装配式建筑机器人、3D 打印建造等,实现施工过程的自动化与精准化。同时,加强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高校与职业院校优化相关专业设置,增加装配式建筑课程比重,培养具备设计、施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建立内部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与质量意识,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2 标准规范与政策支持体系
完善的标准规范与政策支持是装配式建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制定与修订装配式建筑相关标准,统一构件尺寸、连接方式、质量验收等技术要求,解决标准不统一、兼容性差等问题。建立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构件生产、运输、施工等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可控。政府出台激励政策,对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容积率奖励等支持,提高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积极性。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3.3 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
未来,装配式建筑将朝着绿色化、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绿色化方面,采用可再生材料、节能环保技术,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智能化领域,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到运维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控制水平。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推动建筑、结构、机电、装修等专业的协同设计与一体化施工,减少施工环节,提高建筑整体性能。同时,装配式建筑将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
四、结论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把控与质量控制是保障建筑品质、推动行业转型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施工技术要点、探讨质量控制方法、分析发展保障与趋势,形成系统性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需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优化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水平,助力装配式建筑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运丰 . 装配式建筑工程中的 PC 构件施工技术策略 [J]. 建筑 ,2025,(05):113-115.
[2] 蒋国祥.BIM 技术应用下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施工成本管理控制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09):118-120.
[3] 杨建 .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管理措施研究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5,(07):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