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假如没有 “氧气”

作者

查裕莹 指导教师:秦明华

重庆市涪陵第九中学校初2026 级11 班

在初三化学的学习旅程中,我们常常埋首于元素符号与化学方程式之间,氧气作为课本里最基础的知识点,早已成为脑海中熟悉的概念,但当我合上书本,望着窗外自由呼吸的人群、燃烧的灯火、繁茂的草木时,突然惊觉:我们对这个维持生命、驱动世界运转的气体,似乎从未真正理解它的价值。如果有一天,这个习以为常的“生命之气”突然消失,世界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着这样的好奇与担忧,我展开了一场关于物质变化的脑洞之旅。

一、习以为常的" 生命之气"

生物课上讲,氧气到了肺里,就和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相结合,并随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各部位。细胞通过氧气的呼吸作用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与水而释放能量。这就好比为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 " 小工厂 " 供应所需的燃料,确保我们可以正常地进行学习和锻炼,当我跑到操场的时候,我急促的呼吸声随着氧气被吸走了。化学老师认为呼吸作用实质就是缓慢氧化,这一过程虽不存在激烈燃烧,但是同样也要有氧气的介入。离开了氧,人体将得不到活力,即使是再简单的运动也很难做到。

二、突然氧气不见了

这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上午,我照例进了教室。忽然间,天格外暗了下来,大风呼啸而过,从校园里刮过。更加令人恐惧的是,一股令人窒息的感觉迎面扑来,我开始急促地呼吸,但感觉到空气仿佛被完全吸走了,课堂上一片混乱,学生都捂着自己的胸膛,面色惨白。我艰难地向窗外看去,街上的行人都苦得喘不过气来,车子因不能烧汽油停了下来。那一刻,我突然回想起我在化学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难道氧气真的不再存在了吗?

身体上的不舒服,证实了笔者的推测。如果没有氧,细胞就不能完成呼吸作用,能量供应就会被打断,大脑就会开始发昏,肢体就会渐渐丧失体力。更糟的是植物尽管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但是当氧气骤然消失的一刹那,植物也不能马上适应,多数植物不久便萎蔫了,整个生态系统正处于崩溃的边缘。水中溶解氧很快就消失了,鱼类等水生生物浮上海面拼命挣扎;森林中的树木由于不能呼吸渐渐地枯干了;在城市里,一切靠燃烧为生的工业活动都被阻止,一片漆黑笼罩着。

三、世界发生了急剧变化

氧气消失的世界就像进入末日模式一样。最为直观地改变是燃烧现象消失。该厂熔炉停炉,钢铁生产停滞不前;市区灯火都灭了,由于发电厂不能用燃烧来产生电力;即便是最基础的打火机,也已经丧失了点燃的功能。

自然界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森林中,树木因喘不过气来渐渐枯干,原本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也死了。在湖泊、海洋里,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大批死亡,一片片死鱼浮在海面上,发出刺鼻腐臭,食品的保管也成为一大难题。离开了氧气对氧化过程的参与,微生物活动便变得极为活跃,食物在短期内即腐烂变质。我们贮存的粮食,蔬菜,水果都迅速丧失其食用价值。

甚至金属也经历了令人惊奇的转变。通常氧气与金属表面氧化反应生成保护膜以阻止金属的继续腐蚀。而如今,如果氧气不存在,金属表面氧化膜就会渐渐消失,金属也会开始变的越来越脆。像桥梁和建筑这样的大型钢制结构逐步丧失了其强度,存在随时坍塌的风险。

四、用化学知识生存

我们初三的学生在灾难面前不是坐以待毙。有了化学课上所学的内容,大家就开始努力想办法制氧。

第一反应就是在实验室中进行过氧化氢分解实验。化学课本中写道:过氧化氢经二氧化锰催化后分解生成氧与水。我们冒着生命危险返回实验室发现仅有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按试验步骤在过氧化氢溶液里添加二氧化锰,不久发现有大量气泡生成—这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氧气!我们采用排水法集氧,尽管设备简陋,终于获得一丝曙光。同时还试图通过电解水生产氧气。水通电后会分解成氢和氧,但是当电力供应中断时这一办法难以继续。在搜寻氧气时发现有些植物短期内仍可生存。由于白天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氧气,所以我们把这些植物聚焦到封闭的空间中,指望着它们能给我们带来少量的氧气,食物保存,大家联想到真空包装原理,采用现有塑料袋及简易抽气装置对余粮真空包装延缓粮食变质。尽管这些办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起码可以使我们再坚持一会儿。

五、劫后反思

不知多久氧气才奇迹般复苏。第一口清新的空气进了肺,那重获新生之感使我终身难忘。这一体验使我对氧有了新的理解,在学习生活里,人们总认为氧气是天经地义的。透过这场浩劫,笔者深深感受到了氧气是多么重要。它在维持我们生命的同时,也参与了自然界中物质的种种变化。大到呼吸作用、燃烧现象、食物保存、金属防腐等都离不开氧气,这一体验,也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化学学科。课本中那些似乎枯燥无味的化学方程式本来就和我们生活紧密相连。化学知识既可以对现象进行解释,又可以在关键的时候帮助我们处理实际问题,这场灾难使我了解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赖以生存的是自然资源,环境一剧变人类就有灭顶之灾。保护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已不是一句空泛的标语,它已成为事关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劫后余生,对当下学习生活倍加珍惜。在我未来的化学学习旅程中,我将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期望能够利用我所掌握的知识为保卫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做出贡献。终究是在经历了失去之后才知道拥有是多么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