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课标理念,构建初中语文情境课堂
刘茜
永昌街道中心学校
引言
初中语文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不仅肩负语言知识传授的任务,还承担着学生思维品质、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在交流与表达中实现自我成长。这一理念要求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应成为师生互动、交流探究的开放平台。情境课堂的提出与发展,正是对这一课标理念的回应。它强调通过创设贴近生活与社会实际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与价值观的熏陶。本文将从理论基础、构建原则、核心素养促进作用、存在问题与优化路径四方面探讨,并结合教材中的一个案例加以说明。
1 课标理念下情境课堂的理论基础与价值
情境课堂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交际教学法。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意义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与环境、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而主动建构的,这与课标提出的“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要求高度契合。交际教学法关注语言运用的真实性与功能性,强调语言学习应置于交际任务之中,从而使语言技能在使用中得到巩固与提升。
在课标视域下,情境课堂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真实的情境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使其更愿意投入学习过程。其次,情境课堂有助于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在课堂上形成的表达技巧、分析方法和合作经验,都能够迁移到课外的真实生活中,提升学生应对多样化语言环境的能力。再次,它在综合素养培养上具有天然优势。通过多样化的情境活动,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协作意识、信息整合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此外,情境课堂还具备深厚的育人功能。通过再现历史文化情境或生活社会情境,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社会责任感。
2 初中语文情境课堂的构建原则与实施策略
构建情境课堂必须遵循真实性、适切性与生成性三大原则。真实性要求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以及文化背景紧密结合,使学习目标与现实需求相吻合。适切性强调情境的难度与复杂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语言能力基础,既具有一定挑战,又不会造成过大的学习挫败感。生成性则要求情境不仅是静态呈现,更要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思维延展,使课堂在师生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和思路。
在实施策略上,教师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整合教材情境与生活情境。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情境元素,如人物形象、情节冲突、文化背景等,教师可以挖掘这些潜在的情境价值,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其二,运用多模态资源重构课堂情境,通过音视频资料、图片、虚拟场景等多样化手段增强情境的沉浸感,使学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受。其三,设计任务驱动型活动,使学生在完成明确任务的过程中主动使用和操练语言。例如辩论、采访、模拟演讲、情境剧表演等,都能促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进行思考与表达。同时,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有意识地留出生成空间,让学生在探讨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推动课堂朝着更深层次发展。
3 情境课堂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情境课堂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不可替代。首先,它直接服务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在模拟的真实交流中,学生能够反复练习语言表达、语用策略和逻辑组织,不断提升语言精准性与灵活性。其次,它促进思维品质的生成与提升。复杂的情境任务常常涉及多角度、多变量的分析判断,促使学生发展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再次,情境课堂有助于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沉浸式体验文本意境,学生能更深刻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并尝试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再创造。最后,它有助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真实情境中的文化元素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跨文化理解力。
例如,在统编版教材《藤野先生》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情境设定为“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学生分别扮演鲁迅、藤野先生及同学,从不同角度讨论跨文化交往、学术精神与民族情怀。这一情境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也促使他们在表达中不断调适语言,培养了逻辑思维和文化判断力。这类实例表明,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将课标理念落到实处,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的同步提升。
4 情境课堂实施中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尽管情境课堂理念已在语文教学中被普遍接受,但实践中仍存在一定障碍。首先,部分教师的情境创设停留在浅层,缺乏与教学目标的深度契合,容易沦为形式化的表演。其次,情境活动与课程目标、评价体系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难以长期维持。再次,受教学资源、时间安排及教师能力差异影响,情境课堂的实施质量在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差异较大。
优化路径可以从四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情境设计与引导能力,使情境课堂能够真正服务于核心素养目标。第二,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将情境创设与课程目标、学段要求紧密结合,确保活动的教育价值。第三,建立过程性与多元化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果,更注重他们在情境参与过程中的思维深度、语言运用质量及合作表现。第四,丰富教学资源与平台,为情境课堂提供必要的多媒体设备、跨学科资源及校外实践机会,使情境创设更具多样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以上路径,可以有效提升情境课堂的整体水平,让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结论
情境课堂作为践行课标理念的重要途径,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它通过创设真实、适切且生成性强的情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价值塑造的统一。从长远来看,情境课堂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生动性与有效性,还能在学生心中播下探究精神与文化自信的种子。要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在理念认同、实施路径与评价体系上形成合力,通过不断反思与改进,使情境课堂真正成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并在新时代的教育舞台上展现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强 , 李学荣 .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情境式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J]. 中小学电教 ,2023,(Z2):71-73.
[2] 姜红 . 初中语文现当代散文教学中语文情境的运用 [J]. 语文世界 ( 中学生之窗 ),2023,(08):46-47.
[3] 朱云超 . 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法应用研究 [D]. 青岛大学 ,2022.DOI:10.27262/d.cnki.gqdau.2022.002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