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谭儒洪
重庆市酉阳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教育强调实践与应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尤为如此。当前,该专业存在课程内容滞后、实训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体系可整合多方资源,但需以岗位能力为根基。下面通过分析岗位能力图谱的构建流程,结合院校实践案例,阐述如何实现课程与岗位、竞赛、证书的有机融合,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基于岗位能力图谱构建课程模块,实现岗位需求与课程内容精准对接
岗位能力图谱作为“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核心支撑,其构建需经历“岗位调研—能力解构—标准转化”的闭环过程。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需覆盖从基础操作到精密加工的全链条岗位,如传统车工、铣工,到现代数控操作工、机械装配调试员等,通过走访行业协会、标杆企业,收集岗位说明书、生产工艺文件等一手资料,提炼出每个岗位的核心能力维度,包括机械识图与绘图、工艺方案设计、设备操作与维护、质量检测与控制、安全生产规范等。随后,将这些能力细化为可测量的知识节点与技能指标,例如将“工艺方案设计能力”拆解为“能分析零件结构工艺性”“能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与刀具参数”等具体要求,再以此为依据重组课程内容,形成模块化课程群。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构建逻辑,不仅解决了传统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更能让课程内容随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动态调整,为后续融入竞赛标准、职业证书考核要点搭建了灵活的框架[1]。
职业院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联合本地重点机械制造企业开展了岗位能力调研。通过企业技术骨干访谈、生产现场观察、岗位任务清单分析,最终确定数控车床操作工岗位的核心能力,并明确了每项能力的具体行为表现,如“数控编程与仿真能力”要求能独立完成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 G 代码编程,且仿真加工有较高成功率。基于此,该校打破原有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数控技术”递进式课程结构,将课程重构为核心模块:“零件数字化识图”模块对应“零件识图与工艺分析”能力,“数控编程与仿真训练”模块聚焦“数控编程与仿真”能力,“精密加工实操”模块强化“机床操作与精度控制”能力等。每个模块均设置“企业真实任务”环节,例如在“精密加工质量控制”模块中,学生需加工企业提供的汽车发动机偏心轴坯料,按照企业的精度标准进行尺寸控制与形位误差检测,实训成果经企业质检合格后可直接用于生产。这种模块设计提升了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缩短了学生顶岗实习时的岗位适应周期。在构建“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时,课程内容紧密对接岗位核心能力,确保学生所学与实际工作需求高度契合。同时,积极融入各类技能竞赛元素,将竞赛中涉及的先进技术、操作规范和创新要求融入课程模块,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升其综合技能水平。
二、融合技能竞赛标准优化实训项目,推动课程实训与竞赛能力同频提升
技能竞赛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评价载体,其标准体系蕴含着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高阶要求,包括操作规范性、工艺创新性、问题解决效率等核心维度。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竞赛标准往往聚焦精密加工精度控制、复杂零件工艺优化、智能设备协同操作等前沿方向,这些内容恰好是传统实训项目容易忽视的短板。将竞赛标准系统性融入实训项目,需经历“标准解构—内容嵌入—流程再造”三个环节:先拆解竞赛评分细则,提炼出可迁移的技能要素,如“零件加工尺寸公差控制在 ±0.01mm 内”“设备故障诊断响应时间不超过 5分钟”等;再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实训项目的核心指标,补充至常规教学内容中;同时重构实训流程,引入竞赛式的限时考核、多维度评分机制,使学生在日常训练中就能适应高压竞技环境。这种融合不仅能让实训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同频,更能通过“以赛促训、以训备赛”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熟练度与心理素质,实现课程实训质量与竞赛竞技水平的双向突破 [2]。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针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赛项,对“数控设备维护与调试”课程实训进行了系统性优化。该赛项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数控车床的机械部件装配、电气线路连接、参数设置及精度校准,且关键项评分占比较高。院校据此将原实训项目拆解为“模块化装配训练”“故障诊断专项突破”“全流程限时考核”三个模块:在装配训练中,引入竞赛指定的主轴单元、进给系统等部件,要求学生按照赛项标准的“零间隙装配”工艺完成组装;故障诊断环节则模拟赛题中常见的“伺服电机异响”“刀架定位误差”等典型故障,训练学生使用红外测温仪、激光干涉仪等专业工具快速定位问题;定期开展“竞赛仿真考核”,采用与国赛一致的计时系统和评分软件,从装配精度、调试效率、安全规范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评分。实施一段时间后,该专业学生在省级赛项中“精度校准”环节的得分有明显提升,团队获奖数量增加,同时课程实训中学生对复杂设备的综合调试能力合格率提高。
结语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中岗位需求、课程教学、技能竞赛与职业证书之间的壁垒,形成了“岗位引领课程、课程对接竞赛、竞赛反哺证书、证书支撑岗位”的良性闭环。
从实践效果来看,通过岗位能力图谱的精准解构,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显著提升;借助技能竞赛标准的深度融入,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与竞技能力实现同步增长,这些成果充分印证了该体系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匡 , 陈桂芳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为例 [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2(03):45-49.
[2] 栾雅春 . 基于产教融合的“岗课赛证创”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珠宝鉴定与加工专业为例 [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38(05):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