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启示

作者

任彬豪

浙江安道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引言:

在现代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风景园林面临空间同质化、文化淡化、生态失衡等多重问题。与此同时,乡村景观因其天然的生态背景、质朴的人文特征与鲜明的地域风貌,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参考资源。中国乡村不仅是传统农业文明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其景观形态蕴含着人地关系和自然秩序的深刻智慧。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园林设计师将目光转向乡村景观,从中汲取设计灵感,探索更具在地性、可持续性和情感联结的园林设计路径。本文试图从生态系统、空间形态、文化内涵和设计逻辑四个方面,探讨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现实意义与启示作用,强调从乡土场景中学习,以实现城乡景观的协调发展与文化认同的延续。

一、乡村景观生态系统对园林设计的启示

乡村景观以其原生态的自然系统构成与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模式,为当代风景园林提供了可持续设计的重要参照。在传统乡村中,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动态平衡的生态关系,形成了包括林、水、田、村等元素在内的有机整体。这种以地形地貌为基础,以水系脉络为纽带,以农业活动为核心的景观结构,不仅具有较强的生态韧性,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借鉴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有助于构建低维护、高适应性、富有生物多样性的园林空间。例如,可通过引入具有乡村特征的植物群落,恢复原生植被层次,营造自然化的绿地景观;借鉴乡村水利系统,设计集雨利用、湿地净化等生态水景,提升园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学习乡村农林复合种植的理念,发展都市农业景观,实现景观与生产的结合。总之,乡村景观的生态构成方式不仅是自然保护的现实路径,更是风景园林构建生态基础、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支撑。

二、乡村空间形态对园林设计的启示

乡村空间以其非规整、因地制宜与灵活适应的布局方式,在应对地形变化、强化场所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传统乡村聚落依山就势、水绕村流,道路曲折自然,建筑点状分布,空间层次丰富且富于变化。这种因地制宜的空间组织方式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还营造出多样的景观视角与序列感,增强了场所的亲切性与体验性。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乡村空间形态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首先,在空间布局方面,应弱化硬性规则,尊重自然地势,采用顺势而为的布置策略,形成具有自然流动感的景观空间。其次,路径组织应强调空间的引导性与探索性,通过曲折、分段的步道系统,引导使用者在游览过程中感受空间节奏与情绪变化。此外,乡村中建筑与自然共存的方式也值得借鉴,如利用自然景物构建景观界面、以植被围合形成空间边界、通过建筑小品划分功能区域等。这些空间组织方式不仅提升了景观的层次感和趣味性,也增强了园林空间的互动性与生活性,从而实现功能与审美的双重融合。

三、乡村文化内涵对园林设计的启示

乡村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与民俗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表现形式。村落格局、农耕活动、宗族信仰、节庆仪式、传统工艺等构成了乡村独有的文化景观系统。将乡村文化元素引入风景园林设计,能够强化空间的人文内涵,激发游客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在设计实践中,首先可以通过提炼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景观造型、材料选择或装饰语言,如利用传统纹样、地方建筑风貌、农具意象等进行文化再现。其次,园林设计应融入乡村生活场景的描绘,通过设置农事体验区、乡村手作坊、传统饮食空间等功能节点,构建可参与、可互动的文化体验空间。此外,乡村景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区关系与情感纽带,这种社区性与归属感可成为城市园林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参考,激发空间的社会活力。更进一步,通过景观叙事与符号重构,园林设计可以成为讲述地方故事、传承乡土文化的平台,使城市居民在景观中建立起对土地与文化的情感联系。

四、乡村生活方式对园林设计的启示

乡村生活方式注重自然节律、生活与劳动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慢节奏、高亲和性与实践性对现代园林空间的功能构建具有深远影响。与城市生活中高度程式化与功能分离不同,乡村生活更强调空间的多功能性与生活的场所感。这种特征启发园林设计应从“单一功能型”向“复合体验型”转变。例如,园林空间不应仅为观赏而设,更应满足休闲、社交、教育、生产等多重需求。引入菜园、果园、林下空间等生产性景观元素,使城市居民在接触自然的同时体验劳动的乐趣;设置社区共享空间,如农贸集市、露天餐厅、儿童游戏区等,强化空间的社会属性;开展乡村主题活动,如农耕节、手工艺体验、田园写生等,提升空间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此外,乡村生活中的可持续理念,如循环利用、就地取材、节能减排等,也可融入园林建设中,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借鉴乡村生活方式的本质内涵,风景园林可以实现空间的社会性重构,增强园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活服务功能与文化延展能力。

五、乡村美学价值对园林设计的启示

乡村景观以其自然朴素、宁静恬淡的美学特征,展现出一种“有机美”的空间气质。这种美学不仅体现在景观形式的自然过渡与材质的粗粝真实,更体现在空间情境的氛围营造与情感触发中。乡村景观美强调天人合一、景随地生、境由心造,其构图多以自然为骨、文化为魂、生活为基。在园林设计中,应更多强调自然肌理与空间氛围的塑造,减少对人工形式的过度追求。如在材料选择上可优先使用自然石材、木材、竹材等乡土材料,营造朴实温润的质感;在构景方式上应淡化刻意雕琢,强调“无为而治”的自然生成状态,使景观具备生长性与时间感;在色彩运用上可借鉴乡村的自然调性,以低饱和度的色系构建宁静和谐的景观氛围。此外,乡村景观强调日常与节令的融合,如清晨炊烟、午后田间、黄昏归巢、四季更迭等皆可入景。

结论:

乡村景观以其生态有序、空间灵动、文化丰厚与生活本真,为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启示与实践路径。从生态结构的协调借鉴,到空间形态的灵活组织,再到文化表达的内化提升,乡村景观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范式。当前风景园林设计面临着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社会参与等多重挑战,深入挖掘乡村景观的内在智慧,正是破解困境、实现突破的重要途径。未来,应在设计理念、技术手段、管理机制等层面进一步创新,推动乡村景观的经验在更广阔的园林空间中转译与拓展,使园林不只是城市的点缀空间,而成为承载生态责任与人文价值的多功能场所,实现城乡共生与文化共荣的设计理想。

参考文献:

[1] 朱建宁 . 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J]. 广东园林 ,2005,(02):6-13.

[2] 朱 建 宁 , 杨 云 峰 .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的 现 代 意 义 [J]. 中 国 园林 ,2005,(11):1-7.

[3] 熊媛. 中英自然式园林艺术之比较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