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过程力学性能分析与控制
江流
36068119910912102X
引言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在体育场馆、展览馆、工业厂房等大型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具有空间受力性能好、自重轻、施工速度快等优点,能够满足现代建筑对大空间、大跨度的需求。然而,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施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力学过程,结构的力学性能在施工过程中会发生显著变化。与传统建筑结构相比,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施工过程往往涉及到大量的构件安装、临时支撑设置与拆除等操作,这些操作会导致结构的边界条件、荷载分布和内力状态不断改变。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掌握结构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可能会导致结构出现过大的应力和变形,甚至引发结构破坏和安全事故。因此,对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过程力学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
一、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过程力学性能分析
1. 有限元模拟分析
有限元模拟是分析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过程力学性能的重要方法。通过建立准确的有限元模型,可以模拟结构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力学行为。在建立有限元模型时,需要考虑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边界条件和施工过程中的荷载变化等因素。对于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通常采用空间梁单元、壳单元或实体单元来模拟结构构件。材料特性方面,考虑钢材的弹塑性性能,采用合适的本构模型来描述钢材的力学行为。边界条件的模拟需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合理简化,例如,临时支撑的模拟可以采用弹簧单元来考虑其刚度特性。
在模拟施工过程时,采用分步加载的方法,按照实际施工顺序逐步施加荷载和改变边界条件。通过有限元分析,可以得到结构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应力、变形等力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在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内力会发生重分布,某些构件的应力可能会超过设计值。结构的变形也会随着施工过程的推进而逐渐累积,可能会影响结构的安装精度和使用性能。例如,在某大型体育场馆的钢结构施工过程模拟中,发现屋面网架结构在安装过程中,由于杆件的安装顺序和临时支撑的设置不合理,导致部分杆件的应力超过了钢材的屈服强度,需要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2. 现场监测分析
现场监测是验证有限元模拟结果和掌握结构实际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在结构关键部位布置应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监测设备,可以实时获取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和变形数据。现场监测的内容包括结构构件的应力、变形、温度等参数。应力监测通常采用电阻应变片或光纤光栅传感器,位移监测则采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
在现场监测过程中,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通过将监测数据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可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及时发现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果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存在较大偏差,需要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或调整施工方案。例如,在某展览馆的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现场监测发现部分钢梁的应力值明显高于有限元模拟结果,经过分析发现是由于施工过程中荷载分布不均匀导致的。通过调整施工顺序和荷载分布,有效地降低了钢梁的应力水平。
二、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过程力学性能控制
1. 施工顺序优化
施工顺序对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过程的力学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合理的施工顺序可有效控制结构在各施工阶段的内力分布与变形发展,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和失稳风险。在制定施工方案时,需综合考虑结构几何特征、边界条件、荷载路径、施工机械布置及现场作业条件等因素,确保结构在逐阶段成形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整体稳定性与受力合理性。
针对大跨度空间网架或桁架结构,宜采用分区域、分阶段的安装策略。例如,优先安装周边支承区域的构件,形成稳定的外围约束体系,再逐步向中部扩展,实现“由边至中、分块合拢”的施工路径。该方法有助于提前建立结构刚度,减小悬臂状态下的挠度累积,提升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与可控性。
施工顺序的优化应基于精细化的有限元施工过程模拟,对多种安装路径进行力学响应对比分析,评估各方案下的最大应力比、变形量及稳定性系数。优选力学行为最优的方案后,需结合现场试拼装或阶段性实测数据进行验证与动态调整,实现理论模拟与实际工况的闭环反馈。
工程实践表明,科学的施工顺序显著改善结构受力性能。如某单层工业厂房大跨度钢屋盖项目,经多方案模拟比选,最终采用“先立柱、后主梁、再屋架与支撑”的安装顺序,有效降低了施工阶段梁柱节点区域的应力水平,最大竖向变形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保障了结构成形质量与施工安全。
2. 临时支撑设置与拆除策略
临时支撑是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过程中保障结构整体稳定与施工安全的关键技术措施。其设置需基于施工阶段的受力分析,综合考虑结构几何形态、荷载分布及施工顺序,合理确定支撑的位置、数量与刚度。支撑宜布置于弯矩较大、变形敏感或悬臂端部等关键区域,以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应力水平与挠度发展,防止局部失稳或累积变形超出允许范围。
支撑体系的设计应通过有限元施工模拟进行力学验算,确保其承载能力与刚度满足各工况要求。支撑构件宜采用标准化钢管立柱或格构式支架,并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形成稳定的临时受力体系。
临时支撑的拆除是结构体系转换的核心环节,必须制定科学的卸载方案。应采用分级、对称、同步的卸载顺序,避免突变性内力重分布。每级卸载后需持荷观测,待结构变形与应力趋于稳定后再进行下一级操作。
全过程应结合应力、位移等监测数据进行动态反馈,实现信息化施工控制。某大型体育馆工程通过优化支撑布置并实施五级分级卸载,成功将最大竖向变形控制在L/400 以内,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结论
本研究对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过程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有效控制。通过有限元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施工,过程中结构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针对性的力学性能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能够准确预测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力学行为,但需要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施工顺序优化和临时支撑设置与拆除策略对结构施工过程力学性能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施工顺序可以使结构受力均匀,减少应力和变形;科学的临时支撑设置与拆除策略可以保证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施工风险。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施工过程中结构与施工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施工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贾 琼 . 大 跨 度 空 间 钢 结 构 关 键 施 工 力 学 分 析 与 监 测 [J]. 砖瓦 ,2024,(06):134-136+139.
[2] 柯波 . 大跨度钢结构屋面系统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分析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5,(03):251-253.
[3] 翟雷 , 李文涛 , 王永生 , 等 . 大跨度钢结构空间张弦桁架施工全过程监测与分析 [J]. 施工技术(中英文),2022,51(14):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