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土建硬质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衔接设计及生态化改造路径

作者

洪洁

浙江安道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引言

随着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与建设密度持续增加,硬质景观作为承载公共活动、交通组织与景观表达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建设中被广泛应用。然而,传统土建硬质景观大多侧重结构安全与空间利用效率,忽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致使大量硬质空间存在热岛效应严重、排水不畅、生态断裂及视觉生硬等问题,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景观连续性。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强调景观的生态价值与心理愉悦性。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基于此,如何实现土建硬质景观与周边环境按照海绵城市理念有机衔接,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科学设计与生态化改造,可提升城市景观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承载力,增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与使用效率,营造更加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本文结合现状问题分析,探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衔接设计理念与技术路径,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设计借鉴。

一、土建硬质景观现状及与环境衔接的主要问题

土建硬质景观主要包括广场铺装、台阶、挡墙、地面构筑物、观景平台等结构,在城市基础设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属性,如人流疏导、空间划分、防护支撑和场地组织等。但在实际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

与自然地貌割裂严重,很多景观设计忽视地形地貌本底条件,采取大面积硬质铺装与强制性改造,破坏原有水系、植被及地表渗透结构,影响雨水自然下渗,造成生态系统失衡,不符合海绵城市雨水自然积存、渗透的要求。材质选择与环境氛围脱节,传统硬质景观普遍采用混凝土、石材等高强度材料,缺乏对材质色彩、纹理与周边生态肌理的协调思考,导致场地整体风貌缺乏亲和力与延续性,也不利于雨水渗透和生态环境的营造。设计理念单一,过度追求几何对称与形式美感,忽视生态功能与微气候调节能力,不利于植被生长与生物多样性发展,无法满足海绵城市对生态多样性的要求。排水系统不健全,大量硬质景观无法有效组织雨水径流,增加了城市内涝风险,浪费雨水资源,与海绵城市理念背道而驰。上述问题根源在于土建景观设计过度强调技术与构筑功能,缺乏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识,也缺乏“软化”与“融合”的系统思维。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土建硬质景观的角色与价值,推动其从以人为中心的构筑物,向以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生态载体转变,实现景观的系统性整合,契合海绵城市建设需求。

二、海绵城市理念在景观衔接中的价值与作用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恢复生态系统、提高景观的环境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应用于土建硬质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衔接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不仅能提升空间的环境质量与使用舒适性,更有助于构建具有自我调节与更新能力的绿色基础系统。

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自然融合性,通过对地形、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分析,实现土建结构与自然环境的无缝对接,保留地形原貌、复原植被系统,使硬质景观不再是生态的“阻断体”,而是“调节器”,促进雨水自然积存和渗透。其次是微气候调节作用,如通过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植被覆盖、下沉式绿地等方式降低地表温度、增强空气湿度、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局部环境质量,为海绵城市营造良好的生态小环境。再者,海绵城市理念注重雨水的综合管理,通过合理的设施布局和设计,实现雨水的收集、净化、储存和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城市内涝风险,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三、衔接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与策略实践路径

实现土建硬质景观与周边环境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有效衔接,需要多维度的技术路径和系统性的策略支撑。

在空间组织上,应强调场地的连续性与通透性,通过高差衔接、景观廊道、生态缓冲带等方式,打破硬质景观的封闭性与界限性,使空间具备流动感与开放感,便于雨水的自然流动和积存。在材料选择方面,应优先采用透水性好、热容低、环境友好的生态材料,如透水混凝土、生态砖、再生石材等,减少地表径流、提升地表通气性能,促进雨水下渗。同时注重材质的地域性与文化表达,使景观风貌更具地方特色。在植物配置方面,应基于本地生态系统特征,选用适应性强、抗污染能力强的本地植物,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绿化体系,不仅美化环境,也为昆虫、小型动物提供栖息地,增强生物多样性,同时有助于雨水的净化与截留。此外,还应合理规划建设海绵设施,如雨水花园、植草沟、蓄水池等,实现雨水的有效收集、储存和净化,为城市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

四、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化改造的可持续机制与未来发展趋势

在当前城市发展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背景下,土建硬质景观的生态化改造结合海绵城市理念,不仅是景观设计的一次提升,更是城市更新与环境治理模式的战略性转变。为确保生态改造的可持续推进,需构建包括政策支持、财政机制、专业人才、公众参与在内的多维协同机制。

政策层面应加快制定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景观设计与建设的强制性规范,明确生态指标考核体系,推动生态绩效纳入城市管理评价标准,为改造提供政策保障。财政机制上,应设立专项生态景观基金,鼓励采用绿色材料与节能技术,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化改造项目,保障改造的资金需求。人才建设方面,应加强生态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研发,促进设计院校、研究机构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合作,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为改造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未来,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入推广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建硬质景观的生态化改造将更加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景观、生态、水利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同时,智能化管理技术将在改造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对雨水资源的精准调控和高效利用,推动土建硬质景观由功能型构筑物向复合型生态系统转变,为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结论

土建硬质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衔接问题,是城市景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现状问题的系统分析,结合海绵城市理念,阐明了生态设计理念在衔接设计中的价值与实践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改造策略与技术方法。实践证明,通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化改造,可有效提升景观环境质量、优化空间体验、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实现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在政策、技术与管理机制上持续创新,推动土建硬质景观向更加生态、智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 彦 妮 , 李 鹏 程 . 湖 南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研 究 [J]. 湖 南 社 会 科学 ,2015,(02):53-57.

[2] 冯兰萌 . 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的高密度城市绿化系统布局优化研究[D]. 天津大学 ,2022.DOI:10.27356/d.cnki.gtjdu.2022.002328.

[3] 刘梓颖 . 无锡特色的田园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D]. 江南大学 ,2023.DOI:10.27169/d.cnki.gwqgu.2023.00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