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碳目标下电力工程储能系统配置与优化调度研究

作者

史炜 孙丰毅

淄博嘉泽瑞安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引言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在这一背景下,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不断上升。然而,其波动性和间歇性特征对传统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储能技术因具备能量转换、功率调节和响应灵活的优势,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配置储能容量、合理制定调度策略,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因此,开展储能系统配置与调度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价值。

1 储能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作用分析

1.1 支撑新能源大规模接入

随着光伏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装机比例不断提高,其间歇性和波动性特征对电网的稳定性和调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储能系统作为中间调节环节,可以实现对新能源出力曲线的平滑处理,在发电高峰期进行充电,在用电高峰期释放电能,从而有效实现削峰填谷。特别是在风力和太阳能资源丰富但用电负荷较小的地区,储能系统可以大幅度减少弃风弃光现象,提升新能源利用率。此外,储能系统还能实现发电功率的快速响应,为电网提供短时间内的备用支持,从而增强新能源接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

1.2 提高电网运行灵活性

在传统电网结构中,电力系统的运行调节主要依赖火电机组等惯性较强的能源,调节能力相对滞后。而储能系统响应速度快、可控性强,能够参与系统的频率调节、无功补偿、紧急备用等多项辅助服务,有效弥补传统电源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当电网发生负荷突变或新能源出力波动时,储能可在毫秒级内进行快速响应,维持系统频率和电压稳定,提升电网灵活性。同时,储能设备可根据系统运行需要灵活切换充放电状态,调节电力流动,优化负荷分布,从而降低输电负荷峰值压力,为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提供坚实保障。

1.3 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展

储能系统的引入打破了传统“源-网-荷”线性结构模式,促进了“源-网-荷 - 储”一体化协同运行格局的形成。在源侧,储能可以缓解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在网侧,储能可调节潮流方向、减少输电阻塞;在负荷侧,配合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和智能用电终端,储能可实现本地化能量调节与需求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智能控制平台与大数据支持,可以构建起灵活互动的能源管理体系,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能量利用率。储能系统还可以参与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型电力系统形态的构建,推动能源系统向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路径和平台支撑。

2 储能系统配置原则与方法

2.1 储能配置目标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储能系统的配置目标不仅是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更应服务于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要求。首先,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储能系统应在满足调节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初始投资与运行成本,实现容量与成本的最优匹配。其次,从安全性角度考虑,配置需保证系统在极端天气、负荷剧烈波动或设备故障等情况下,具备足够的备用能力和响应速度。第三,从环保效益出发,应充分考虑储能在新能源平衡和碳减排中的作用,优化充放电策略,实现碳排放最小化。最终,储能配置目标应服务于多重系统指标的协同优化,包括峰谷削减、新能源消纳、系统稳定、辅助服务提供等,以构建高效、安全、低碳、灵活的现代电力系统。

2.2 储能系统配置方法

储能系统的配置方法需综合考虑电力负荷特性、可再生能源出力规律、储能技术参数及经济性因素等多个维度,采用科学的评估与决策模型。传统方法多采用静态配置手段,根据历史负荷数据和典型工况对储能容量进行初步估算,但这种方法难以应对新能源出力和用户负荷的实时变化。现代配置方法更强调动态适应性,通常通过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引入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非线性规划(NLP)等数学工具,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容量与功率双重优化。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仿真优化结合机器学习逐渐成为趋势,可实现在多场景下的快速迭代与评估,提升配置方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此外,还需引入敏感性分析手段,评估在电价波动、政策变化等外部条件下配置方案的鲁棒性,确保储能系统具有长期运行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3 储能系统优化调度策略研究

3.1 约束条件设计

在储能系统的优化调度中,约束条件的合理设计是确保调度方案可行性与工程可操作性的关键。首先,必须满足能量平衡约束,即在每一时刻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行为需与电网负荷及新能源出力共同满足用电需求。其次,是电池状态约束,需限制其在设定的上下限范围内运行,防止过度充放电影响电池寿命。此外,还需考虑充放功率限制,确保每个调度周期内的功率不超过系统额定值。对于周期性运行的系统,还需设置 SOC 初末值相等的循环约束。进一步地,在参与调频、调峰等多任务调度时,还应引入服务响应时间、备用容量保持等附加约束,保证系统在异常工况下具备调节冗余。综合多种约束设计,才能建立完整的调度模型,提升调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2 优化算法选型

储能系统调度问题属于多目标、非线性、时序性强的复杂优化问题,传统的解析方法难以有效求解,因此需要选择适用的智能优化算法。常用方法包括遗传算法(GA)、粒子群算法(PSO)和模拟退火算法(SA)等,这些算法具有全局搜索能力强、参数调节灵活等优点,适用于求解非凸、多峰问题。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深度强化学习(DRL)被逐步引入储能调度领域,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交互,训练出具备自适应能力的策略模型,适用于动态和不确定性的场景。此外,混合优化方法(如GA-PSO、PSO-SA)也越来越受到青睐,可利用不同算法的优势协同求解,提高优化效果。在具体工程应用中,需根据问题规模、数据特性和计算资源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算法以实现调度最优化目标。

结束语

储能系统作为推动电力系统绿色转型与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技术,正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本文围绕储能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核心作用,深入探讨了其配置原则、优化调度策略及关键算法路径,旨在为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研究表明,科学合理地配置储能容量、充分考虑调度中的多种约束条件,并选择合适的优化算法,不仅能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提高电网运行灵活性,还能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实现经济性与环保性的双重目标。未来,随着能源技术与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储能系统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电力工程中发挥作用,助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与“双碳”战略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歆 . 绿色节能目标下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安全及质量控制研究[J]. 建设科技 ,2024,(S1):20-22.

[2] 刘 航 . 电 力 工 程 中 绿 色 节 能 施 工 技 术 的 应 用 [J]. 科 技 资讯 ,2024,22(24):62-64.

[3] 冯泰棋 , 李浩然 , 李庆华 , 等 . 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29):7-9.

[4] 黄棉立 . 电力工程绿色节能施工管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J]. 电力设备管理 ,2024,(16):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