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研究
张福燕
阳信县文化和旅游局 山东滨州 25660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群众文化建设成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途径。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面临传承困境,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利用。
一、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群众文化建设的形式及内容
传统民俗文化犹如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渗透其中,能极大地丰富其形式与内容。从形式上看,民俗文化包含着舞龙舞狮、皮影戏、踩高跷等众多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还有春节贴春联、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等充满仪式感的节庆活动,将这些融入群众文化建设,可让原本可能单调的文艺演出、讲座等活动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如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加入皮影戏展演,在广场活动中组织舞龙舞狮表演,都能为群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从内容上而言,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等传统美德,以及民间故事、谚语俗语等,能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内涵,让群众在参与活动时不仅能获得娱乐,还能汲取文化养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从浅层的娱乐向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与精神滋养拓展,满足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
(二)使群众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
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民众在长期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感记忆和价值观念紧密相连,这种天然的亲和力使其成为巩固群众文化建设群众基础的关键纽带。从文化心理层面看,端午插艾、中秋团圆等民俗活动承载着集体记忆,当这些熟悉的文化符号融入群众文化建设时,会触发民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参与舞龙舞狮、非遗手作体验等活动时,产生“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同感。从参与机制而言,民俗文化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如庙会中的猜灯谜、社戏表演中的观众互动,能打破文化活动中“表演者”与“受众”的界限,让群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自觉参与,使得群众文化建设不再依赖行政推动,而是转化为民众的自发行为,如同根系深扎土壤般,让群众文化建设的根基在百姓日常参与中愈发牢固,形成“文化为群众、群众建文化”的良性循环。
二、群众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建设模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部分地区长期依赖“文艺演出 + 展览展示”的传统框架,如社区活动多以广场舞比赛、书画作品展为主,乡镇文化建设则反复开展戏曲下乡、电影放映等项目,缺乏对民俗节庆、非遗体验等多元形式的开发。这种模式同质化问题使得群众产生审美疲劳,尤其难以满足年轻群体对沉浸式、互动性文化活动的需求。例如某县城连续五年举办的“民俗文化周”,始终以静态的剪纸展览和秧歌表演为主,参与人数从首届的 3000 余人降至不足 800 人,暴露出固定化模式对群众参与热情的消磨。当文化活动无法匹配民众日益增长的差异化需求时,不仅削弱了群众的参与意愿,更让文化建设陷入“政府主导但群众冷淡”的尴尬境地,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二)缺乏全面性,导致群众文化建设影响力不足
部分地区将建设重心过度倾斜于硬件设施投入,如大规模修建文化广场、图书馆等场所,却忽视了对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多元供给,导致“重硬件轻软件”的失衡现象。在活动设计上,往往聚焦于歌舞表演、体育竞赛等娱乐性项目,对民俗技艺传承、传统文化讲座等具有思想深度的内容关注不足,形成“娱乐化有余而文化性不足”的建设偏差。这种缺乏全面性的建设模式,使得文化活动难以触及不同年龄、职业群体的真实需求。例如某社区文化中心全年开展的 42 场活动中,35 场为广场舞培训和文艺汇演,仅有 7 场涉及非遗体验,导致老年群体参与度较高但青少年和知识分子群体普遍缺席,文化影响力被局限在特定圈层,无法形成覆盖全年龄段的广泛辐射效应,难以真正发挥群众文化凝聚社会共识的深层价值。
三、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要对策
(一)增强民俗文化建设
增强民俗文化建设需从挖掘、保护与活化三个维度协同发力。首先应建立本地民俗文化档案库,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村落、社区开展田野调查,系统整理民间传说、传统技艺、节庆习俗等文化资源,如记录皮影戏唱腔谱系、绘制传统年画纹样图谱。其次要构建“活态传承”机制,通过设立民俗文化传承基地、开展“非遗传承人结对”活动,让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在师徒授受中延续生命力。同时可结合现代生活场景创新民俗表达,比如将端午龙舟赛升级为融合水上运动与民俗展示的嘉年华,在中秋赏月活动中加入汉服巡游、诗词接龙等新元素,使古老民俗通过“传统内核 + 现代表达”的方式重焕生机,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特色资源,让民俗文化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当代文化实践。
(二)以非遗展示民俗文化
以非遗展示民俗文化,需构建“展览 + 体验 + 传播”的立体展示体系。可在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设立非遗展厅,通过实物陈列、影像播放呈现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的制作流程,如展示苗族银饰锻造的十二道工序。同时开设非遗体验工坊,邀请传承人现场指导群众参与年画拓印、陶艺拉坯等实践活动,让民众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民俗文化的温度。还可借助短视频平台推出“非遗里的民俗”系列栏目,用镜头记录皮影戏艺人雕刻皮料、龙舟匠人涂刷桐油的细节,以年轻化表达解析民俗文化背后的生活智慧,使非遗从静态展品转变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符号,增强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感染力。
(三)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
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需构建“课程 + 活动 + 实践”的立体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可编写《民俗文化校本教材》,将剪纸、皮影等传统技艺融入美术课程,把端午习俗、中秋传说纳入语文教学内容。同时开展民俗主题活动,如举办“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讲座,让学生现场观看糖画制作、聆听地方戏曲唱腔;组织“民俗文化节”,通过汉服秀、传统游戏体验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可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民俗博物馆、参与庙会志愿服务,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使校园成为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阵地,为群众文化建设培育新生代力量。
四、结语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民俗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举措。通过增强民俗文化建设、以非遗展示民俗文化、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等对策,能够有效解决群众文化建设模式单一、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使其更具活力与吸引力。这不仅有助于筑牢群众文化建设的根基,还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实现文化传承与群众文化发展的双赢,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文倩 . 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研究 [J]. 参花 ,2024,(06):152-154.
[2] 李楠洁 . 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分析 [J]. 参花( 下 ),2023,(01):119-121.
[3] 张昊德 . 基于群众文化建设的传统民俗文化渗透 [J]. 中国文艺家 ,2022,(06):169-171.